杜聿明聽到逃回來的參謀報告的情況,氣得臉色鐵青,心中暗想“蘇聯人真敢開國際玩笑”。巴貝安慰說:“蘇聯人從來就不講信用,杜將軍不必生氣,有強大的美國作後盾,你可以指揮軍隊打進去!”11月5日,杜聿明飛抵重慶向蔣介石彙報了營口之行的情況,蔣在大罵蘇聯人一番之後,對杜聿明說:“一定要打進東北!光亭,你有把握率國軍武力接收東北嗎?”杜聿明回答:“給我10個軍,我一定將東北共軍全部消滅,恢複東北主權。”蔣介石說:“10個軍調不出,你先帶2個軍從山海關打進去。”蔣介石說了又感到沒把握,要杜聿明“去軍令部同他們研究一個方案再說”。杜聿明立即去了軍令部,那些高參聽說用2個軍進攻山海關紛紛搖頭。他們根據情況判斷,山海關附近有共軍10萬人。杜聿明向他們介紹情況說,我剛從秦皇島來,據我偵察共軍隻有5萬人。其實,當時山海關隻有八路軍李運昌部約3萬人。杜聿明說:“我看用2個軍進攻山海關沒多大問題,不過,必須增加後續部隊,否則無法向東北腹地挺進。”軍令部官員對杜聿明的意見未置可否,讓他再去請示蔣介石。而蔣權衡再三,確實抽不出更多的兵力,於是表示:“先將天津以東劃歸東北行營作戰境地,你先指揮第十三、第五十二和第九十四軍打下山海關再說。”
杜聿明得到蔣介石的命令後便飛往北平,剛下飛機又接到何應欽的電報,令其率第十三、第五十二、第九十四軍先向熱河進攻,收複承德。杜聿明不予理睬,決定執行蔣介石的指示攻打山海關。
蔣軍進攻山海關的戰役最早在10月25日打響,也可以說是東北解放戰爭的第一槍;但還不能純粹算是中國內戰,因為前麵幾次戰鬥都有美國大兵參加,規模不大,雙方都沒有放手大打。最典型的是10月28日的戰鬥,上午9時,幾個美國兵開著一輛吉普車,後麵跟著幾百名蔣軍,成四路縱隊向山海關前進,行至西羅城大石河附近,與八路軍山海關守軍遭遇。美國人說要視察山海關,八路軍說美國人可以過來,後麵的蔣軍必須回去;可美國大兵端著湯姆槍,蠻橫地堅持要蔣軍一起去。八路軍抗議:“山海關是我們從日寇手中解放的,你們沒有權力派兵來。”雙方爭執半個小時,美國兵爬上吉普車開著硬往前闖,結果交火了。戰鬥的時間不長,當硝煙散去後一看,蔣軍早就跑得無影無蹤,吉普車側翻在地,五個美國兵一死兩傷,其餘兩人舉著湯姆槍投降。
因為這次戰鬥是涉外事件,指揮戰鬥的八路軍團長張智魁以為“闖了大禍”,立即將情況上報遼西軍區,軍區也不知所措,經詢問詳情後,逐級上報。從清朝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曆史表明,打死了洋人就意味著一次涉外戰爭,中國免不了賠禮道歉、割地賠款,直到嚴懲肇事者以息洋人之怒。可是這次,張團長和他的部下,不僅沒有受到“嚴懲”,反而受到中共中央的表揚,延安電台向美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占領秦皇島的美軍最後被迫承認錯誤,才準許領回俘虜和屍體。經過這次事件之後,中國人大長了誌氣,“恐洋症”沒有了。美國人受到了教訓,再沒有膽量冒這種風險,其後的戰鬥,美國人隻派飛機支援,再無地麵部隊參與。這種對山海關試探性的進攻,到11月8日杜聿明抵秦皇島時,逐步演化為頗具規模的攻勢。
再說林彪,他已有7年沒打過仗了,此時雖當上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可隨他南下的參謀、警衛僅有十幾人,可以說幾乎是光杆司令。他坐在南下的火車上閉目沉思,當杜聿明對山海關的試探性進攻接連受挫時,他判斷蔣軍在秦皇島的第十三軍和第五十二軍戰鬥力並不強,想利用從山東來的黃克誠和梁興初兩支部隊,來共同擊破蔣軍對山海關的進攻。11月13日夜,林彪致電中央軍委和黃、梁:“黃師、梁師應即自現地出發,向義院口、駐操營前進,向敵之左背進攻,務須消滅其一部遲滯其前進。黃梁兩師在戰鬥中統一為黃指揮。為執行上項任務,故該兩師暫勿向錦、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