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1(1 / 2)

1

外線的戰略進攻

當中共中央縱隊從天賜灣回到小河村沒幾天,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開始進入第二個年頭。也就是說,從全麵內戰爆發到1947年6月下旬,戰爭已整整打了一年。在這一年內,戰爭基本是在解放區內打的,解放區的軍民共殲滅蔣軍正規軍97.5個旅、78萬餘人,地方團隊34萬餘人,合計112萬餘人。蔣軍雖經不斷補充,但其總兵力依然由全麵內戰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為370萬人。其中正規軍由200萬人減至150萬人,雖然仍保持248個旅的番號,但其中被殲滅或遭殲滅性打擊者,有110個旅,能用於戰略機動者,僅40個旅;使用在南線的有157個旅,使用在北線的66個旅;在蔣管區後方擔任守備的僅有25個旅,蔣軍已沒有多少二線部隊可以調遣。解放區的形勢正好與蔣管區相反,人民解放軍已由全麵內戰開始時的120多萬人,發展到195萬多人,其中正規軍發展到100餘萬人,可以全部用於機動作戰,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且取得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士氣高漲。解放區大部分地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在鬥爭中政治覺悟提高,決心保田保家鄉打老蔣,踴躍參軍支援戰爭。人民軍隊雖然這時在數量上、裝備上還劣於蔣軍,但機動兵力占優勢,在政治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已在一些戰場上掌握了主動權;蔣軍的戰略進攻已是強弩之末,處於被動態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及時敏捷洞察和緊緊把握戰局發展的有利形勢,思考與確定第二個年頭的作戰任務和戰略戰術指揮。

一、外線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

蔣介石把蔣軍主力的絕大部分,集中在陝北和山東這兩翼作重點進攻,在中段隻有少量兵力憑借黃河天險進行防禦。這種兵力部署,正如劉伯承形容的那樣,猶如一個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如果人民解放軍從中間的薄弱部位攔腰突破,渡過黃河,挺進到南京、武漢之間的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地區,就會像一把鋼刀插進國民黨統治區心髒。當中共中央縱隊駐在王家灣的時候,毛澤東就在思考著這個戰略進攻的部署。1947年5月8日,毛澤東在為中央軍委起草的致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的電報中提出:劉鄧所部“爭取於東(6月10日)前休整完畢,灰(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魯豫區與豫皖蘇區之敵進擊,第二步向中原進擊”;陳粟所部“準備於6月10日以後配合劉鄧軍大舉出擊”。6月30日,劉鄧大軍4個縱隊約12萬人兵力強渡黃河,發動魯西南戰役,揭開了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

陳賡、謝富治率領的太嶽縱隊,原定由晉西南渡黃河,加強陝北的軍事力量;中共中央縱隊在天賜灣時,周恩來曾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謝電提出:先轉移到洪洞趙霍以東地區集結,準備在本月底,下月初在軍渡、界河間西渡,陳賡可先渡河沿大理河來中央軍委一談。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對陳謝縱隊的使用方向開始作兩種考慮:一種方案是仍照原議調來陝北,從內線殲滅胡宗南部相當數量,然後出隴南外線,與西北野戰兵團協力,完成擊滅胡宗南集團,奪取大西北的任務。另一種方案是,考慮到劉鄧已渡黃河,又考慮到陝甘寧邊區人口稀少、糧食及各種供應浩繁,難以負擔大量軍需,而豫西一帶在胡宗南部隊大批調往陝北後,兵力空虛,如把陳謝所部使用在這個地區,不僅必將迫使胡宗南部分兵救援,有利於西北野戰兵團各個殲敵,而且對劉鄧大軍南下起重要的配合作用。7月4日,毛澤東、周恩來為此致電彭德懷、習仲勳征求意見。19日,陳賡從河東來到小河村。毛澤東、周恩來同陳賡商議後,決定實行後一方案,將陳謝縱隊的使用方向改為南渡黃河向豫西挺進,太行縱隊、三十八軍和五師一同南進,統受陳謝指揮。以後,於8月上旬,中央軍委又決定由陳毅、粟裕指揮6個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西兵團,並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在豫皖蘇地區實施戰略展開。這樣,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南下兩翼部署的基本格局的思路大體上確定下來了。

為適應轉入戰略進攻的新形勢需要,中共中央在7月21日至23日舉行會議,會議在小河村中央縱隊司令部的院子裏召開,這就是有名的小河村會議。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等就住在這裏。開會前毛澤東也搬來了。院子比較大,栽著楊柳樹,戰士們用柳枝搭了一個涼棚;棚下擺了一些木桌椅,這就是小河村會議的會場。趕來參加會議的,除陳賡外,還有彭德懷、習仲勳、賀龍、王震等。會議開始,毛澤東先講話,他說:軍事計劃,原先計劃過,邊區和陳賡兩部集中打,現決定分開打,從戰略上、糧食上看都有利。對蔣介石的鬥爭,計劃用五年解決。看過去這一年的成績,是有可能的。毛澤東提出:陝甘寧邊區在軍事上和財經上都依靠晉綏,今後更是如此,因此決定由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賀龍統一領導這兩個解放區的地方工作。周恩來為這次會議進行大量準備工作。他電令各地區和各野戰軍按時做出報告,要求各項材料和統計數字必須準確無誤。向總參謀部工作人員交代了總結的項目、內容和完成的時間,並反複審查各種圖表和文字材料。在會上,周恩來總結了全麵內戰第一年取得的成績,分析了雙方力量對比的消長趨勢。周恩來說:過去一年內蔣軍有了極大的變化,從建製、人員、武器說,都損失了約三分之一;從質量說,不止降低三分之一。敵軍在去年7月至10月,占領解放區104座城市,兵力分散;11月至今年3月,敵軍逐漸集中兵力,但在此期間我殲敵最多,城市得失相當;3月至6月,敵軍攻勢已成弩末,僅在山東、陝北兩處進攻,在其他各處我都轉入反攻,取得城市62個。人民解放軍在去年停戰時,主力、地方部隊共140多萬;複員中減少一些,7月大打後又陸續增加,連後方機關共達190多萬人,已超過解放區的負擔能力。所以,今後發展必須求之於新區,主力的發展則求之於地方部隊的升級。會議最後一天,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劉鄧、陳粟譚和華東局的電報,建議劉鄧所部:“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動,直出大別山”,“陳粟譚率山東兵力並在劉鄧到大別山後指揮陳(士渠)唐(亮)擔負整個內線作戰任務”;“陳(賡)謝(富治)集團至豫西後,受劉鄧指揮作戰。”這就是在戰爭進入第二年為實現躍進大別山,奪取中原的戰略計劃,而做出的三軍配合,兩翼鉗製的周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