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1(2 / 2)

會議結束以後,周恩來向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人員作了報告,闡述了第二個年頭的作戰戰略方針和基本任務。周恩來說:去年的作戰方針是內線作戰,把敵人引到解放區來消滅,戰略上防禦,用空城來換取實力。現在我們已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迫使敵人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我們隻有實行打出去的方針,才能取得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徹底摧毀蔣介石的反動統治。中共中央做出的這個戰略決策是正確而大膽的:決心不等敵人的進攻被完全粉碎,不等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裝備上超過對方,立即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敵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區為主要突破方向,實施中央突破,轉入外線作戰,直插敵人的戰略後方,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從而改變整個戰爭的態勢。

二、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天險

1947年2至3月間,戰局的發展迫使蔣介石把對解放區的全麵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將進攻的重點置於解放區東西兩翼的山東和陝北,妄圖割掉解放區的雙臂,擺脫軍事困境;在中部地區於3月15日將黃河水引入故道,實現了蓄謀已久的所謂“黃河戰略”,聲稱能代替40萬大軍,以阻止晉冀魯豫野戰軍南進。而劉伯承卻說蔣介石“這種兵力部署,很像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蔣介石設防黃河以北的晉冀魯豫解放區,經過一年的戰略防禦粉碎了蔣軍的進攻,力量空前壯大,全區部隊由戰爭初期的27萬發展到42萬人,野戰軍由8萬發展到28萬人,除原有第一、二、三、四、六縱隊外,新建了第八、九、十、十一共4個縱隊,還擴建了三十八軍,充實了中原突圍來的原新四軍第五師的部隊;裝備上有很大改善,軍工生產有很大發展。1947年5月以來,晉冀魯豫軍區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在6月或稍遲一些時間發起戰略反攻,要盡早著手準備的指示精神,就從各個方麵籌劃南征。在組織領導方麵,報經中共中央同意,於5月16日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組成,以鄧小平為書記,鄭位三、李先念、李雪峰為副書記。並從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解放區抽調了大批地方幹部隨軍南下,開辟中原解放區。軍區調集的第一批南下部隊,又稱劉鄧野戰軍,4個主力縱隊124000人,其序列為: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司令員李先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副參謀長郭天民。第一縱隊轄第一、二、十九、二十旅並指揮中原獨立旅,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副司令員尹先炳,參謀長潘焱。第二縱隊轄第四、五、六旅,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王維綱,副司令員範朝利,副政治委員鍾漢華。第三縱隊轄第七、八、九旅,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彭濤,副司令員曾紹山,副政治委員閻紅彥(兼)。第六縱隊轄第十六、十七、十八旅,司令員王近山(當時因傷暫留黃河北),政治委員杜義德,副司令員韋傑,副政治委員鮑先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