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2(1 / 2)

2

6月3日,接中共中央軍委電報,要求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積極準備,於6月底突破黃河防線,挺進中原的命令後。當日,野戰軍政治部即為準備戰略反攻發出《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大綱》,5日,野戰軍頒布《敵前渡河戰術指導》。鄧小平冒著酷暑親自深入各縱隊進行臨戰前政治動員。全軍舉行規模空前的評功、記功、賀功運動和群眾性練兵運動。在後勤上,各軍工單位日以繼夜地加緊生產,達到月產炮彈46000發、步槍子彈10萬餘發的增產速度。為把數以百噸的軍用物資按時趕運到黃河前線,全區動員8萬多民兵和民工,加上後來參加臨時運輸的人員,整個運輸大軍愈100萬人。突破黃河天險的另一項很重要準備工作,就是修造船隻和征集水手,早在2月7日就成立以王化雲為司令員的黃河河防指揮部,負責南北交通和河防安全,先後在高固(北壩頭)、李橋、張莊、林樓、孫口、魏山、齊河等處設立7個航運大隊,每隊五六百人,20至30隻船。每個大隊編成4至6個中隊(連)。3月15日,當黃河花園口的堵口工程合攏黃河水返歸故道後,晉冀魯豫軍區黨委和冀魯豫行署立即命令王化雲負責設廠造船,先後在濮陽縣、濮縣、範縣、昆吾建四大造船廠,沿黃河各縣征招了水兵2000多名,進行帆船駕駛和水上射擊的演練。在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後,劉鄧於6月20日發布《晉冀魯豫野戰軍魯西南戰役基本命令》。22日夜,劉伯承向全軍作了出發南進的動員報告。23日,劉鄧大軍隱蔽而神速地由安陽地區向魯西南方向的黃河進發。臨行前,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等前來為大軍送行,他問劉鄧:“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呀?”劉伯承堅定地回答:“隻有前進,沒有後退了。”時值酷暑,驕陽似火,指戰員們冒著高溫,不顧疲勞,日夜兼程,以7天的急行軍,穿越冀魯豫三省邊界,進至黃河岸邊。與此同時,豫皖蘇軍區和豫北的部隊也按照劉鄧的統一部署,對平漢線、道清線和豫東蔣軍發動了攻勢,從黃河南北威脅蔣軍指揮中心開封、鄭州,使其造成錯覺,以致當劉鄧統率12萬餘大軍南下進抵黃河岸邊時,河南麵蔣軍還蒙在鼓裏。

當時,蔣軍主力仍在山東和陝北進行重點進攻,在魯西南及其附近地區均采取防禦態勢,妄圖以黃河天險代替40萬大軍。從開封至東阿之500裏河防線,僅有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之五十五師、六十八師的6個旅和地方團隊把守。五十五師師部率二十九旅位於鄆城、皇姑庵地區,其四十七旅位鄆城北之肖皮口、蔡家莊、師家集地區;一八一旅位鄄城、臨濮集地區。六十八師師部位於菏澤,其八十一旅位於東明及其以西地區;一四三旅位於東北之杜集、白莊、劉莊地區;一一九旅位於菏澤西南之畢寨地區。另以七十師2個旅位於嘉祥地區待機。此外,蔣軍從東阿向東經平陰至長清之線,有第二十綏靖區的2個旅,豫北地區有王仲廉集團9個半旅,豫皖蘇地區有4.5個旅。劉鄧認真分析了蔣軍態勢,在魯西南河防薄弱,戰鬥力不強;但臨近地區尚有一定機動兵力,估計戰役發起後,正麵守敵可能迅速收縮,堅守鄆城、鄄城、菏澤等城,蔣介石在山東一時抽不出援軍,將從豫北、豫皖蘇地區抽兵來援。於是決心從東起壽張縣東之張秋鎮,西到濮縣南之臨濮集,長達300餘裏的正麵,突破蔣軍黃河防線,發起魯西南戰役。6月26日,劉鄧發布《晉冀魯豫野戰軍魯西南戰役作戰命令》,對6月20日基本命令作了重新調整:

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一旅及所在軍分區武裝,於30日拂曉,以一部秘密至代廟到孫口段黃河南岸地區隱蔽,黃昏時確實到達渡河點,掩護第一縱隊渡河。該旅主力則於同時拂曉後包圍封鎖鄆城及割裂以北地區之敵,勿使縮集鄆城固守,俟一、二縱隊主力趕到後,分別殲滅該敵。自渡河起,該旅受楊(勇)蘇(振華)指揮。獨立第二旅及所在軍分區武裝,於30日拂曉後包圍封鎖割裂鄄城及其以北地區之敵,勿使縮集鄄城固守,待第六縱隊趕到後分別殲滅該敵。自渡河起,該旅即受杜(義德)韋(傑)鮑(先誌)指揮。

第一縱隊於30日夜,分經魏山、張堂、林樓(張秋鎮以南20裏)諸渡口實行寬正麵渡河,爾後即沿肖皮口直向鄆城以東以南地區急進,並與獨一旅分別由鄆城之東、西、南三麵向北兜擊上述地區已被包圍割裂之敵而殲滅之。

第二縱隊於30日夜,分經林樓(舊範縣西南)、孫口(壽張以南)諸渡口強行寬正麵渡河,爾後即以一個旅直往包圍皇姑庵之敵,主力即沿肖皮口、鄆城以西地區,分別向東北協同一縱兜擊被包圍割裂之敵,防其向西南逃走。

二縱隊由黃河南岸之嶽莊經黑虎廟到溪潘渡之大堤為分界線,線屬第一縱隊。

第六縱隊於30日夜,分經濮縣以東南之李橋、於莊、大張村之諸渡口強行寬正麵渡河,爾後即以鄄城以北地區分別包圍割裂殲滅敵人,防敵向西南逃走。

第三縱隊為戰役總預備隊,於30日夜進至白衣閣及其東西地區,爾後視渡河情況尾第六縱隊或第二縱隊之後渡河,適時擴張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