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戰役
在中共中央做出粟裕所率華野三個縱隊留在中原作戰的決策後,5月5日下達中原戰場作戰任務中,要求華野第一、三、四、六、八縱隊和中野十一縱隊共6個縱隊,全部集結黃淮地區,在隴海路開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區行動,以尋殲蔣軍整五軍等部為作戰主要目標,力爭在四至八個月內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旅。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親臨濮陰視察和動員,陳毅、粟裕隨朱德回到濮陽,共同研究作戰部署。5月14日,朱德向華野司令部機關和所屬部隊的團以上幹部和戰士代表做了動員報告,朱德很形象生動地對大家說:“對付五軍、十八師、七師等敵主力部隊,就是要用釣大魚的辦法。你想釣上一條大魚,就不要性急,不要一下子就扯上來。因為你性急往上扯,大魚尚未疲困,拚命扯,往往會把鉤索弄斷。可以慢慢同它擺,在水裏擺來擺去,搞上幾個鍾頭,把它弄疲倦了,再扯上來,就把這個大魚釣到手了。對付五軍就要用這個辦法。你們一定要下決心搞掉一兩個這樣的大魚。”在朱德的直接指導下,華野於5月23日做出在魯西南殲蔣軍整五軍的作戰部署:先以第三和第八縱隊由許昌地區向淮陽方向轉移,吸引邱清泉兵團南下,然後以第一、四、六縱隊和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乘機由張秋鎮、範縣(今舊範縣)之間南渡黃河,進抵定陶、城武地區,力求殲滅魯西南蔣軍一部,開辟戰場,吸引邱清泉兵團回轉北上。在邱兵團向北轉移時,立即以第三、八縱隊和中野十一縱隊尾邱兵團北進,協同南渡黃河各縱隊夾擊該敵於魯西南地區。
在做出這一部署的同時,粟裕進行了反複思考,認為尋殲蔣軍整五軍雖具有一定條件,但不利因素也很多,最主要的是我軍主力尚未集中,打援軍力不足,地形對我不利。因為整五軍是蔣介石在關內剩下的兩大主力之一,轄2個整編師4個旅,其戰鬥素質雖不如整七十四師和整十一師,但裝備同樣精良,人數也比這兩個師多,炮兵火力的運用和步炮協同動作較好,又經常蝟集一團,不貿然行動。如果打它,蔣介石必全力救援。而華野在外線作戰的6個主力縱隊,3個遠在河南的許昌、南陽、確山之間,短時間難以集中;即使把第三、八縱隊調過來,再加上中野十一縱隊和兩廣縱隊,所掌握的全部兵力因部隊缺員多,也不足6個縱隊。這樣,就隻剩下一兩個縱隊擔任阻援。在平原地區無險可守的情況下,用一兩個縱隊是難以阻止敵人大量增援的。如果突擊集團三、五天內對整五軍解決不了戰鬥,敵人援兵趕到,我軍就可能陷於被動。同時,魯西南地區的主點線在蔣軍的控製之下,華野主力渡過黃河之後,處於背水作戰的不利態勢。基於以上考慮,粟裕覺得在當前情況下,尋殲整第五軍不是很有把握,搞得不好,還會給自己造成不利局麵。而中共中央軍委的決策是暫不過江,集中力量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第一個戰役必須旗開得勝,隻能打好,不能打壞。既然尋殲整五軍不能穩操勝劵,該怎麼辦?粟裕在尋找最佳的作戰方案,他根據戰場千變萬化的實際情況,在部署尋殲整五軍的同時,又設計了一個“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作戰腹案。這個腹案的主要依據是,粟裕在回憶開封、睢杞戰役的《豫東之戰》中這樣寫道:“第一,開封是當時國民黨的河南省會,是中原重鎮,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軍如攻克開封,對中原和全國都將產生重大影響。蔣介石絕不會置開封於不顧,勢必調兵增援。這樣,就能打亂敵企圖在魯西南與我決戰的部署,為我軍在運動中殲滅援敵創造戰機。第二,開封守敵處境孤立,敵可能用於增援開封的主力集團,當時都在100公裏以外,而我外線部隊與中野一部相對靠攏,有強大的兵力和充裕的時間阻擊援敵。第三,開封守敵雖有3萬多人,但戰鬥部隊中隻有一個被殲後重建的正規旅,其餘都是地方部隊和特種兵部隊,指揮不統一,互相矛盾,總的說來戰鬥力不強。我使用2個主力縱隊近6萬人攻城,在兵力數量上雖然優勢不大,但論戰鬥力則占優勢。第四,攻打開封這樣一個有40萬人口,並經過日偽軍和蔣軍長期設防的城市,在華野來說雖是首次,但我軍在2年來的解放戰爭中,曾先後攻克過敵重兵守備的棗莊、嶧縣(今嶧城)、泰安、滎陽、許昌、洛陽、濰縣(今濰坊市)等城市,積累了較豐富的中小城市攻堅的經驗,攻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部隊熟練地掌握了炸藥爆破技術。炮兵建設有了相當規模,華野有一個特種兵縱隊,每個主力縱隊有炮兵一個營至一個團,每個師有炮兵一個連至一個營,每團有一個炮兵連。炮兵的射擊技能也有提高,不僅能進行扺近射擊和直接瞄準射擊,而且學會了間接瞄準射擊。部隊指揮員也初步懂得了炮兵運用的一些基本原則,能根據炮兵的特點賦予任務,發揮炮兵支援步兵作戰的作用。同時,第三和第八縱隊長於城市攻堅戰。因此,攻克開封還是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