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新華社豫陝卾前線1948年3月19日電訊,報道了前線司令部發表的洛陽戰役公報指出:
據初步統計,是役全殲蔣軍嫡係青年軍二○六師師部,兩個旅部及第一旅之第一團、二團、三團,第二旅之四團、六團共5個團,及蔣軍中央炮兵第八團第二營之2個連,第十團第二營之第五連,第五十一團第四營之第一連及蔣軍兵監部第三十五分部,第九十四後方醫院,獨立汽車第五營,洛陽憲兵隊,洛陽航空站,河南省第十專員公署,洛陽縣政府,自衛大隊等部共18000餘人,內生俘二○六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邱行湘、副參謀長符紹基、政工處長賴鍾聲、副師長兼第一旅旅長趙雲飛、第一團團長龍章鐸、副團長周秋祿、團副賓鴻春,第三團團長蔡相澄、副團長吳良佐,第六團團長方景亦,專員劉煥東,縣長郭仙舫等以下15000餘人;主要繳獲有10公分五口徑美製榴彈炮2門、野炮6門、戰防炮10門、化學迫擊炮3門、火焰噴射器2個、火箭筒4個,其他武器彈藥軍用物資甚多。
洛陽戰役是解放軍進軍中原以來,第一次對蔣軍有較堅固設防的中等城市的攻堅作戰。這一戰役的勝利,動揺了蔣軍守備城市的信心,改變了豫西地區的局麵,提高了解放軍的攻堅戰術水平,為繼續奪取大城市打下基礎。同時,大量補充了兵員,改善了裝備,為爾後作戰補充了大批物資。更具有重大意義的是,洛陽戰役的勝利,導致了中原三軍會師後的機動殲敵,使中原戰局的主動權牢固掌握在解放軍手中。當時,為擺脫蔣軍增援部隊的合圍,解放軍攻城部隊於17日主動撤離洛陽。4月5日,陳賡兵團再度攻占洛陽,殲蔣軍第四十七軍4600餘人。從此,洛陽回到人民手中。
宛西、宛東戰役
洛陽戰役打響之後,蔣軍整十一師北上增援,平漢路南段敵情緩和。劉鄧乃計劃舉行阜陽戰役,以“吸打援敵”的戰法,調動張軫兵團於淮西,爭取在運動中殲其一部。當被敵發現意圖後,劉鄧斷然放棄原定計劃,主力就勢西向,襲取上蔡、汝南、駐馬店、確山、遂平、西平等城鎮,拆散蔣軍的陣勢,配合洛陽戰役。洛陽戰役後,陳賡兵團轉移到禹縣一帶休整。此時,中原蔣軍主力分別集中在鄭州、漯河、南陽、信陽等地區,一部“掃蕩”桐柏、江漢地區,一部在魯西監視華東野戰軍粟裕兵團的行動。中共中央軍委為給粟裕兵團的南下行動創造條件,4月初指示劉鄧主力向豫西南、鄂西北及整個漢水流域行動,殲滅分散之敵,調動平漢路以東的敵人到平漢路以西;並應首先奪取宛(南陽)西之鄧縣、鎮平、內鄉、淅川各縣,然後出漢水。為掩護劉鄧主力西越平漢路,陳唐兵團攻占了許昌、新鄭等地,陳賡兵團於4月5日再次攻占洛陽。劉鄧主力於5月2至17日發起宛西戰役,以西進的二縱、四縱,華野十縱在桐柏軍區部隊配合下,采取遠距離奔襲和突然包圍的戰法,一舉攻占了鄧縣、鎮平、內鄉、淅川、西峽口等重要城鎮,掃盡當地反動地方團隊,而後又攻克了老河口。中野九縱並殲滅由鄭州出犯之蔣軍1個旅大部,收複了滎陽、密縣。宛西戰役結束,共殲蔣軍整第九、四十七師5個團及獨立二十一旅,及5個縣保安團全部、13個縣保安大隊,合計21000餘人,解放了豫西南廣大地區。國民黨報紙驚呼:“宛西一戰,別廷芳、薛炳靈經營10餘年的團隊垮台,中原的左側,已成不可收拾之局。”宛西戰役的勝利,使豫陝鄂中心根據地得到鞏固,中原軍區有了一個比較可靠的後方。從此,中原野戰軍既可向南機動,威脅長江中遊和大巴山蔣軍防線,又便於向東作戰,尋機殲敵,也可西向渭南,直接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
宛西戰役結束,正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城南莊召開書記處會議,把陳毅和粟裕請去,聽取粟裕關於暫不過江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意見,決定同意粟裕方案的時候。為此,5月5日中共中央軍委對中原戰場的軍事行動,作了統一部署:令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第一、四、六縱隊及兩廣、特種兵縱隊,於5月下旬結束整訓,南渡黃河,與第三、八縱隊及中野第十一縱隊會合,以尋殲蔣軍邱清泉兵團主力為中心任條,山東兵團於5月底發起津浦路中段戰役,蘇北兵團在隴海路新安鎮至海州段發動攻勢,並令中原野戰軍尋殲平漢路南段之蔣軍,牽製位於臨潁地區之胡璉兵團等部,配合華野主力作戰。為此,劉鄧決定組織宛東戰役。采取圍城吸援、打援的戰法,以第一、三、六縱隊組成東集團,佯攻確山,吸引胡璉兵團南下增援,以達牽製該敵的目的;以第二、四縱隊及華野第十縱隊和桐柏軍區主力組成西集團。5月25日,發動對確山佯攻,胡璉兵團果然南下增援,張軫亦率3個整編師東援。劉鄧除以3個縱隊阻擊胡璉兵團外,準備集中東、西兩集團合擊東援之張軫兵團。但這一企圖被其發覺,張軫兵團於5月31日退縮南陽,僅截住蔣軍整五十八師師部及第一八三旅於南陽以東之馬劉營地區。6月3日,將其殲滅,結束了宛東戰役。共殲滅蔣軍整五十八師、九師、十師、十一師等部10000餘人。此役,完成牽製胡璉兵團,掩護粟裕兵團南渡黃河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