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決戰6(1 / 2)

6

爭取吳化文的工作

正當攻濟打援的軍事部署緊張進行之際,華東局和華野前委對蔣軍濟南西守備區指揮官、整第九十六軍軍長兼整第八十四師師長吳化文的爭取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描繪的濟南城:“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夏秋之間坐落大明湖畔的張維之花園更具特色,粉壁參差,花樹掩映,蔥蔥蘢蘢,一派生機,大明湖七十二泉,有三十二泉在此園中。花園主人現為國民黨高級將領、濟南西守備區指揮官、蔣軍整第九十六軍軍長兼整第八十四師師長吳化文。這時暑氣漸去,正是身披輕紗賞綠荷而又舒心爽氣的大好時節。然而,吳化文卻日日焦慮不安,不是獨自愁眉不展,就是衝著別人發脾氣。也難怪這位濟南西區防線的指揮官,因這時的濟南城已被解放軍重重包圍,形勢岌岌可危,生死存亡難以預測,哪裏還有心思去欣賞這良辰美景?為了解悶,吳化文常常是一人喝悶酒,過去他一次三、五杯瀘州大曲,現在每喝必是一大瓶;過去喝酒叫人作陪,現在是個人獨飲。其意在借酒消愁,忘掉眼前煩惱,哪知越喝越愁,越喝越覺得無路可走。

吳化文是山東掖縣人,從小隨父母流落安徽蒙城,1920年他16歲時,蒙城發大水,全家生計無著,他隻得投奔馮玉祥部下當挑夫、馬夫,爾後班長、排長。1923年至1925年間,因馮玉祥的器重,被保送到北洋軍閥辦的高級教導團和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在洛陽馮玉祥辦的初等軍事學校任教育長。1930年蔣馮大戰,馮玉祥兵敗中原,他隨韓複榘叛馮附蔣,任韓的手槍旅旅長。1938年,蔣介石槍斃韓複榘後,吳化文部隊改編為獨立旅任旅長。1943年,正當全國軍民艱苦卓絕抗擊日本侵略者時,吳化文根據特務頭子戴笠的密諭,投降日軍任汪偽第三方麵軍總司令。而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又搖身一變,成為曲線救國英雄,當上國民黨第五路軍司令。一個行伍小卒,如此步步青雲,而一旦在風雲變幻時代都能站住腳跟,靠的是投機取巧,善於隨機應變。每每當吳化文獨自喝酒之餘,便回味過去的一切,但當一接觸到實際,他竟覺得沒路可走!內心矛盾重重。

吳化文在1945年10月底奉蔣介石之命,率部從蚌埠、徐州北上山東,向鄒縣、兗州開進之際,新四軍軍長陳毅調兵遣將,命令山東軍區第八師一舉攻占鄒縣,第三師和第四師進占大汶口,控製一段津浦鐵路,第三師九旅等部,日夜兼程北上魯南,在界河布下陣勢。11月3日,當吳部第一軍於懷安部進入陳毅預設的伏擊圈後,槍炮聲大作,於部潰不成軍,戰鬥不到兩小時,全軍4000餘人繳械投降,軍長於懷安被俘,一師師長許樹聲被擊斃。界河戰役結束,陳毅指示新四軍敵工部長劉貫一,把於懷安請到敵工部特別加以優待,對吳部所有被俘官兵也一律加以優待。對軍官由新四軍敵工部出麵宴請,在他們自願下,組織他們對吳化文部進行策反工作。當時,吳部的四十九師、五十師駐防滕縣,於懷安根據中共魯南軍區意圖,寫信派他的老部下、界河戰役被俘的團長李誌珍悄悄潛入滕縣,把信交到徐日政、賀鈁兩個師長手中,第二天這兩個師果然按照魯南軍區指定的行軍路線離開了滕縣。

這次爭取工作成功後,於懷安根據陳毅和華東軍區的指示,派遣他的老部下、界河戰役被俘的四十六師參謀長房緒業,帶著於懷安的親筆信,秘密會見了吳化文,吳不僅沒責備,反而對房慰勉一番,委以政訓處副處長,並安排房以後多和於懷安聯係。這樣一來,華東軍區就在吳化文身邊安上個聯絡員。當時,吳部給養十分困難,冬天官兵缺煤少糧,軍心十分動搖。吳化文跑到濟南找王耀武,要求解決供應問題,不但沒有解決,王耀武反而訓斥他在八路軍攻擊十九集團軍徐良部時,為什麼不執行蔣委員長的命令而按兵不動?吳見勢不妙去找山東省主席何思源想辦法,何悄悄地對他說:不是當時他為其說情,早就以違犯軍令的罪名就地懲罰了。這樣一來,吳化文隻得橫下一條心,悄悄通過於懷安找中共。

正在這個時候,於懷安又派在界河戰役時被俘的第一軍參謀主任靳文元,帶著陳毅給吳化文的信來到兗州,靳文元交信給吳化文時說:“中共方麵要我問問總司令,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吳化文正為給養發愁,回答說:“糧食、燃料都很缺乏,尤其是燃料。沒有煤,糧食不能做飯吃啊!”靳文元回到曲阜向劉貫一作了彙報,經陳毅批準,動員老百姓進兗州城送煤,還指定一些地區讓吳化文部出來買糧買菜。吳化文得此實惠,為進一步與中共秘密聯係,暗中派獨立師上校參謀長董子才前來曲阜,見到了於懷安,還謁見了中共魯南軍區政治委員傅秋濤和聯絡部部長胡成放。也正是在雙方頻繁秘密往返聯絡的情況下,胡成放化裝到兗州秘密會見了吳化文,向吳提出:立即起義、撤出兗州、保持聯絡待機成熟再行起義這三個方案。吳化文思想猶豫,麵有難色,找出種種理由,以觀時局的變化,經三天秘密會談,決定采取最後一個方案,雙方草簽了文字協議。以後雙方有多次聯絡,同時中共華北城工部地下黨學委會,派吳化文第二房太太林世英的弟弟林世昌,以特殊身份從北平繞道徐州來到吳化文部,先爭取了姐姐林世英,林世英並不知道弟弟是中共地下黨所派,她隻感到弟弟眼光遠站得高,處處為自己一家著想,所以根據弟弟臨別的叮囑,一有機會就做吳化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