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二、遼沈決戰
決戰前,蔣軍在東北戰場的情況是:經過兩年多的較量,已被解放軍殲滅57萬餘人,衛立煌就任東北“剿總”總司令以後,經過一番整頓、補充,雖尚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加上地方武裝共55萬人,但已被分割包圍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聯的地區。其中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率周福成第八兵團、廖耀湘第九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防守沈陽地區,作為防禦中樞集團,以確保沈陽並伺機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率兩個軍6個師10萬人,防守長春孤城;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率盧濬泉第六兵團4個軍14個師15萬人,防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在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陸海聯係。1948年8月,在南京召開的軍事檢討會議上,雖決定收縮戰線,實行重點防禦的戰略方針,蔣介石也想撤退東北,第一步撤到錦州,可是衛立煌怕承擔“喪失東北”責任,力陳東北還有希望,主張集中兵力固守沈陽,以觀時局發展。而蔣介石對美國出兵和第三次世界大戰抱有幻想,因此沒有斷然做出決定,直到遼沈戰役發動之前很長時間內,蔣介石與衛立煌及兵團司令之間,對固守與撤退有過多次爭論,處於舉棋不定的猶豫狀態。
此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在結束冬季攻勢後,為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需要,主力位於長春周圍及長春、沈陽之間進行整編,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東北野戰軍已有12個步兵縱隊、一個炮兵縱隊、一個鐵道兵縱隊和17個獨立師,共53個師70萬餘人,加上地方部隊,總兵力達105萬餘人,已占絕對優勢。同時,解放區已擁有全東北98%的土地,86%以上的人口,並控製了95%的鐵路線。東北戰場的決戰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一)“關門打狗”戰略決策
1948年初,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後,已沒有小仗可打了,要打隻能在蔣軍固守的長春、沈陽、錦州三個點上選擇。2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要預見敵人撤出東北的可能性。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毛澤東的意思是,要求東北野戰軍考慮在南線作戰,首先控製北寧路錦州至山海關段和山海關、灤縣段,關閉東北大門,切斷蔣軍的東北和關內聯係,使衛立煌和傅作義兩個集團處於孤立狀態。這種“關門打狗”的戰略決策,無疑是完全符合東北客觀實際的。
主帥林彪對在哪裏打?采取什麼方法打?一直舉棋不定,盡管有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電報及羅榮桓、劉亞樓的建認,他整天關在屋子內麵向地圖,遲遲定不下決心。林彪認為錦州城防工事堅固,又有15萬重兵防守,如久攻不下,敵人援兵到來,再像1947年攻打四平街未下一樣,會影響東北整個戰局。而四平撤退很順利,因那時部隊基本上是輕裝,如今要打15萬兵力設防的錦州,得有大規模的重武器和六七十萬人的後勤供應,還需要大量汽車和油料,如果油料供應不上,或遇突襲,大批機械化裝備就會落於敵手,部隊也難以安全撤離戰場,而陷於被動境地。因此,林彪不願冒險攻錦州。
相比較之下,林彪認為長春之敵最弱,而解放軍離後勤基地最近,長春與沈陽相距五六百裏,沈陽蔣軍出援困難。林彪經反複考慮,最終決定打長春,準備集中9個縱隊,以7個縱隊攻城,兩個縱隊在四平街以南打搓;另以3個縱隊置錦州、沈陽、四平街之間鉗製敵人。這個作戰計劃上報中央軍委,並說:“以上是我們的根本意見,其他意見也曾加以考慮,均認為不甚適宜。”
毛澤東看到林彪報的作戰計劃後大發雷霆,對周恩來說:“又是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看他是膽子太小,二月就叫他南下北寧線,兩個月過去了,還是這態度,要不然我去東北算了。”周恩來看了電報回答:“主席,我看隻能原則同意他們的計劃,再次申明南下北寧線的重要性。”故4月22日,毛澤東給林彪去電同意打長春的作戰計劃。
5月中旬,林彪用兩個縱隊打長春試試,打的結果,發現長春守敵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大,於是改強攻為“久圍長困”。7月間東北局常委會議討論,決定以一部力兵力圍困長春,“主力即日南下作戰”。電報中央軍委時,毛澤東正在吃飯,他放下飯碗拿起毛筆說道:“這個彎子好難拐喲,十幾次批評不頂用,這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接著,他給東北局起草回電:“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止這個計劃,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