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決戰72(3 / 3)

傅作義

4月1日

毛澤東在看到傅作義將軍的通電後,4月2日就複函表示歡迎,毛澤東寫道:“4月1日通電讀悉。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發動反革命內戰的政策,是完全錯誤的。數年來中國人民由於這種反革命內戰所遭受的浩大災難,這個政府必須負責。但是執行這個政策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文武官員,隻要他們認清是非,幡然悔悟,出於真心實意,確有事實表現,因而有利於人民解放事業之推進,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者,不論何人,我們均表歡迎。北平問題的和平解決,貴將軍與有勞績。貴將軍複願於今後站在人民方麵,參加新民主主義的建設事業,我們認為這是很好的,這是應當歡迎的。”

平津戰役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即“天津方式”和“北平方式”,前者是用軍事、戰鬥去解決的,後者是用政治、和平談判解決的。北平方式是軍事和政治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範例,對以後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解放大西南、大西北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加快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進程。

十七、南京城一片淒愴悲切

由蔣介石發動的全麵內戰,經過兩年半的軍事較量,到1948年底,由於屢戰屢敗,蔣軍士氣低落,反動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經濟危機更加嚴重,國統區人民反美反蔣愛國民主運動高漲,整個國民黨反動統治營壘充滿著嚴重失敗情緒。遼沈戰役結束後,隨著國共兩黨軍事力量發生根本性的轉化,蔣軍無論從質量到數量已處於明顯劣勢,國統區的經濟已完全崩潰,國民黨內部從政治、思想到組織已處於四分五裂境地,到淮海、平津兩大戰役結束,蔣介石已無法再組織抵抗,不得不在一片淒愴悲切、寒風蕭瑟之中宣布下野。

陳布雷之死

陳布雷浙江慈溪人,生於1890年,原名訓恩,字彥及,別號畏壘。早年肄業於浙江師範,1911年任上海戴季陶主編的《天鋒日報》主筆。1912至1920年先後在寧波、紹興中學教書。1920年去上海商務印書館參加編譯《韋氏大字典》,後任《商報》、《時事新報》主筆。1927年投靠蔣介石,先後任浙江省府秘書長、教育廳長,後到國民黨中央任宣傳部副部長、教育部次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二處主任兼最高國防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抗戰勝利後,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代理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可以說從1927年以後,陳布雷一直是蔣介石貼身文字侍衛官,一直是首席秘書、首席幕僚長,他的地位顯赫,自然不是一般高官和浮在麵上的國民黨中央要職所能比擬的。蔣君章所寫《布雷先生的風範》一書中說:“侍從室這一製度,在編製係統上是屬於軍事委員會的。但是真正的性質,曆史上所罕見,勉強的一個比較,清代的軍機處有一點仿佛相似。”這就說明陳布雷身為“軍機處”頭頭,其顯赫自然非同小可了,他可以處理最高當局一切機要事件和棘手事件。陳布雷除了成為“軍機處”頭頭外,還一直是蔣介石的文膽,蔣介石的作品,從早期的《告黃埔同學書》、《祭告總理文》,到中期的《報國與思親》、《西安半月記》,直到後期的文告、講稿,都出於陳布雷之手,這種“兩位一體”的君臣關係,曆史上也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