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矛盾公開明朗化
美國要換馬的決定,是由於美國支持的由蔣介石發動的全麵內戰節節失利,美國總統杜魯門派出以魏德邁為首的調查團,於1947年8、9月間,在中國各地作了一番調查研究之後而作出的,而李宗仁所以能在1948年4月南京行憲國大上當選為副總統,正是美國屬意桂係而精心安排的結果,雖然蔣介石心裏清楚,而在競選中以黨的提名相要挾,李宗仁還是終於當選為副總統。所以,蔣介石後來對桂係采取了一係列的報複措施,隨著時局的發展,到1948年底,蔣介石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麵一籌莫展,蔣桂之間的爭鬥,逐步由隱蔽走向公開明朗化。
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後,蔣介石首先就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由何應欽繼任。白趁蔣放他到華中的機會,提出守江必須守淮的戰略原則,主張華中隻成立一個戰區,集中使用兵力,將華中“剿總”總部設在蚌埠。但蔣介石不同意這個主張,在徐州另成立一個“剿總”,而華中“剿總”設在武漢,僅指揮江北上遊部隊。由於白崇禧的去職,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向蔣介石建議:在作戰部署上,要保證何應欽同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密切合作。可是蔣口頭上答應,卻並不實行,因此,司徒於1948年6月14日向美國務院報告說:蔣介石曾保證同意他的建議,“令何應欽將軍與巴達維將軍密切合作,共同指揮作戰,其後委員長食言,仍由其本人用命令經由無能之參謀總長(指顧祝同),而親自指揮作戰。”8月22日,司徒又報告:“巴達維將軍曾就當時軍事行動所引起之若幹特殊問題,向委員長有所建議,但此項建議每不為其所重視。巴達維將軍執行其使命所遭遇之最嚴重困難,全因中國統帥部不能達成其任務所致。”這說明隨著蔣桂矛盾的升級,美蔣的關係也在繼續惡化。到遼沈戰役在解放軍打下錦州,即將解放長春的10月23日,司徒看透了蔣的敗局已定,乃向美國務院提出五點建議,其中第二項即“是否可建議委員長退休,讓位與李宗仁。”而馬歇爾的答複是:“美國政府不應置身建議委員長退休或其他華人為中國政府領袖地位。”司徒對美國務院的提示心領神會,乃悄悄地進行和談運動,以此來逼蔣介石下台,由李宗仁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