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於是,這時在漢口的白崇禧可等得不耐煩了,他知道他和宋希濂的密談,而宋不辭而別,並通過袁守謙來轉答,其情已為蔣介石所知,便沒有和李宗仁商量,於12月24日,從漢口發出“亥敬”電,請張群、張治中轉交蔣介石。電文大意是:
介公賜鑒:……民心代表軍心,民氣猶如士氣。默察近日民心離散,士氣消沉,遂使軍事失利,主力兵團損失殆盡。倘無喘息整補之機會,則無論如何犧牲,亦無救於各個之崩潰。言念及此,憂心如焚!崇禧辱承知遇,垂20餘年,當茲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猶豫之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對國家為不忠,對民族為不孝。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並貢芻蕘:(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出而調處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機關向雙方呼籲和平,恢複和平談判。(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談判解決。並望京滬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對內對外和談部署,爭取時間。
白崇禧通電的語氣雖然甚為緩和,但逼宮驅蔣的態勢卻咄咄逼人。蔣介石看後大傷腦筋,立即召張群來見。張群來後慨然長歎道:“白健生的這一手,說明了李德鄰的活動,司徒的支持,我們且不可掉以輕心,應該予以萬分注意。”蔣與張群正在談話之際,秘書又送來湖南省程潛的通電,蔣拆看其文曰:
介公惠鑒:……臘鼓頻催,又逢殘年,局勢惡劣,非可言喻!生靈塗炭,變本加厲,今日之下,唯有言和,蓋非如此不能救中國也!而與中共和平商談解決國事,則非吾公退職,不能順利進行也!以吾公一人之退職而換得中國之救……
蔣介石看罷把電報交給張群,張默默讀完程潛的通電,黯然地對蔣說:“據我所知,目前豈僅他們兩人,聽說黃紹竑也到香港和李濟深接頭去了。”張還說:“李濟深的態度一向如此,我們也不必去找他,白崇禧和程潛的工作倒需要做一做,我想到漢口、長沙跑一趟。”蔣介石此時感到軍事形勢急轉直下,所有精銳在東北、徐蚌會戰中絕大部分都喪失了,隻有華中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係,而如今白崇禧和程潛利用和平聲勢相威脅,湖北、湖南不保,一切都完了,於是就同意派張群去長沙、漢口走一趟。在派出張群之後,25日晚,蔣介石接到宋美齡的絕望報告,也就在這一天,中共公布了以蔣介石為首的43名戰犯名單。至此,蔣介石考慮到除了下野外,再沒有任何其他選擇了。便立即召見吳忠信,讓他接替吳鼎昌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白崇禧一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得不得了,一天幾次打電話給程思遠,詢問事態進展情況。白為了迷惑蔣係特務,漢口長途電話開始總是用粵語說:“程委員嗎?王先生有電話給你。”接著,白用帶桂林口音的白話同程講話。蔣介石雖然作了吳忠信這樣的人事安排,但仍遲遲沒有行動,而從事實上看卻有相反的兩種跡象,一是派出了張群,張一到長沙就說明來意,程潛憤然地說:“我不是今天反對他蔣介石做總統,說來話長,我不說你也知道。”張群甚窘,忙說:“老兄所見甚是,不過你同他也不是泛泛之交,何必在這焦頭爛額的時候逼他下台?”程說:“嶽軍兄,恕我直率,我反對這種不負責任的感情。我過去同他鬧過很多別扭,原因隻是為了國家,別無他圖。今天請他退職,也隻是為了國家,難道我姓程的想代他做總統嗎?”張群碰了一鼻子灰,憤憤然到了漢口,乃向白崇禧說:“健生兄,你的電報意思很好,隻是在這種情形下,國共和談怎能開展?而且介公同你,無論公誼私交,都很不錯,你又何必有此一舉?”白淡淡一笑說:“嶽軍兄從國府而來,難道一點兒也不清楚嗎?我白崇禧並沒有旁的企圖,隻是希望同中共談談而已。如要硬打下去那是不成功的!”張群點頭道:“健生兄有這番見地,其實寫封信就成了。程頌雲為人同你有所不同,健生兄該多替介公想想才好。”白說:“我是在替他設想來著,麵對今天的危局,如不改弦易張,我看是沒有出路的。”在派出張群的同時,蔣通過行政院副院長吳鐵城之口,聲稱:“政府之唯一目標,就是繼續與共產黨作戰。”12月27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在下發內部指示中寫道:“我如不戰,即亦不能和,我如能戰,則言和又徒使士氣人心解體。故無論我能戰與否,言和皆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於蔣介石的反擊,桂係毫不退讓,白崇禧過了幾天,看蔣介石又沒什麼反映,於12月30日又發出“亥全”電。電文曰:
當今之勢,戰既不易,和亦困難,顧念時間迫促,稍縱即逝,鄙意似應迅將謀和誠意,轉告友邦,公之國人,使外力支持和平,民眾擁護和平。對方如果接受,借此擺脫困境,創造新機,誠一舉而兩利也。總之,無論和還是戰,必須速謀決定,時不與我,懇請趁早英斷為禱!
蔣介石在收到白崇禧電報同時,湖北省參議會和河南省主席張軫也發來“亥卅”電,要求蔣介石立謀改弦更張之道,“尋取途徑,恢複和談。”其時,蔣正在對他下野後所發生的形勢變化進行分析判斷考慮對策。蔣經國日記《危急存亡之秋》中,1949年元旦,這樣寫道:“父親對其引退後可能發生之情勢,曾作如下之分析與判斷:1.共軍南下,渡江進攻京滬。2.共軍陳兵江北,迫李宗仁等組織聯合政府,受共黨操縱,並派兵進駐南京。3.暫停軍事攻勢,而用政治方法瓦解南京,然後各個宰割,不戰而占據全國。4.李當政後,撤掉各地軍政要員,或由共黨加以收買,使彼等屈服投降。5.對父親個人極端誣蔑、詆毀、誹謗、侮辱,使無立足餘地,不複能為反共救國革命領導中心。6.李為共軍所逼,放棄南京,以遷都廣州為名,割據兩廣,希圖自保。7.美國對華政策,暫取靜觀態度,停止援助。8.俄帝積極援共,補充其軍費,建立其空軍,使我南方各省軍政在威脅之下,完全崩潰,無法抵抗。”蔣介石“對其個人之進退出處”也作了分析比較,也就是說蔣介石要繼續幹下去,為什麼要幹下去,是什麼局麵?要下野,為什麼要下野,下野後怎麼幹法?蔣經國在日記中也寫得明明白白:“1.進之原因:甲、勉強支持危局,維係統一局勢。乙、等待國際形勢之轉變。丙、靜觀共黨內部之變化。2.退之原因:甲、黨政軍積重難返,非退無法徹底整頓與改造。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環境。丙、另起爐灶,重定革命基礎。”蔣介石在經過一番分析、對比、權衡利弊之後,最終確定了在他下野後的對策與安排。也正是蔣經國日記中寫到的:“曾縝密考慮引退問題,蓋以在內外交迫的形勢下,必須放得下,提得起,拋棄腐朽,另起爐灶,排除萬難,爭取新生。”於是蔣介石在12月28日電召閻錫山、胡宗南、盧漢到南京作指示,緊接著在29日發表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因為蔣已決定“拋棄腐朽,另起爐灶”。也就是說蔣要以嫡係單獨來幹,因為蔣己考慮到李宗仁代總統後要“遷都廣州”,“割據兩廣”,所以把最重的地點台灣,安排給他的親信陳誠。蔣介石在被迫做出下野決定時,親筆寫下了“冬天飲寒水,雪夜渡斷橋”兩語,可見其萬般無奈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