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擁抱、鞠躬、拱手(作揖)(1 / 1)

一、擁抱禮

所謂擁抱禮,一般指的是交往雙方互相以自己的雙手攬住對方的上身,借以向對方致意。在中國,人們對此不甚習慣,而在國際社會中,它卻得到廣泛的運用。對於擁抱禮,主要應注意下述四點:

1.具體做法

擁抱禮最常見的做法是:兩人走近之後,先各自抬起右臂,把右手搭在對方左肩上,隨後左右側擁抱,最後再向對方的左側擁抱。

2.具體區域

一般來講,擁抱禮在西方國家廣為流行。在中東歐、阿拉伯各國、大洋洲各國、非洲與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裏,擁抱禮也頗為常見。但是在東亞、東南亞國家裏,人們基本不用擁抱禮。

3.具體場合

在慶典、儀式、迎送等較為隆重的場合,擁抱禮最為多見,在政務活動中尤為如此。在私人性質的社交、休閑場合,擁抱禮則可用可不用。在某些特殊的場合,諸如談判、檢閱、授勳等,人們則大都不使用擁抱禮。

4.具體人員

在歐洲、美洲、澳洲諸國,男女老幼之間均可采用擁抱禮。而在亞洲、非洲的絕大多數國家裏,尤其是在阿拉伯國家,擁抱禮僅適用於同性之人,與異性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擁抱,是絕對禁止的。

二、鞠躬禮

鞠躬即彎身行禮,源於中國的商代,是一種古老而文明的對他人表示尊敬的鄭重禮節。它既適用於莊嚴肅穆或喜慶歡樂的儀式,又適用於普通的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鞠躬禮分為兩種,一種是三鞠躬。敬禮之前,應脫帽或摘下圍巾,身體肅立,目光平視,身體上部向前下彎約90°,然後恢複原樣,如此連續三次。另一種是深鞠一躬(15°~90°),幾乎適用於一切社交和商務活動場合,在初見的朋友、同誌、賓主之間以及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為了表達對對方的尊重,都可以行鞠躬禮。施鞠躬禮時,應立正站好,保持身體端正,麵對受禮者,距離約二三步遠,以腰部為軸,整個腰及肩部向前傾15°~90°(具體的前傾幅度視行禮者對受禮者的尊敬程度而定),目光向下,同時問候“您好”、“早上好”、“歡迎光臨”等,雙手應在上體前傾時自然下垂平放膝前或體側,麵帶微笑,而後恢複立正姿勢,並雙眼禮貌地注視對方。施鞠躬禮前,應先將帽子摘下再施禮。施禮時,目光不得斜視和環顧,不得嘻嘻哈哈,口裏不得叼煙卷或吃東西,動作不能過快,要穩重、端莊,並帶有對對方的崇敬感情。通常,受禮者應以與施禮者的上體前傾度大致相同的鞠躬還禮。但是,上級或長者還禮時,不必以鞠躬還禮,可以欠身點頭或握手答禮。鞠躬禮在東亞國家流行甚廣,尤其是朝鮮、韓國,特別是在日本盛行。

三、拱手禮

拱手禮也叫作揖禮。這個禮節既能表達對人的感謝和尊敬,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見麵禮儀,有著濃濃的中國特色和人情味。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曆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麵、交往時采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中國古代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身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麵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當代西方人對中國的拱手禮也有一定的認識,甚至有很多人也樂於運用這種施禮方式,如葛優曾說,他曾有幸和馬龍.白蘭度就餐,當時這位國際巨星和他一見麵就先行了個拱手禮。拱手禮常見的有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因為古人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舉胸前,立而不俯。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通常行拱手禮時,隻需自然抱拳即可,也叫抱拳禮。

其實,所謂禮儀在古代都是經過一些表示不會傷害對方的儀式發展而來的,例如,握手之所以必須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裏沒有武器”,抱拳、作揖也是出於類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