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捕頭被謝貽香這番辭繞得暈頭轉向,想了許久,才試探著問道:“謝三姐的意思是,凶手殺害諸暨的這對夫妻,並非為了烹食女童,而是因為我們查對了方向,引起了他的恐慌?那麼……那麼凶手昨夜在諸暨犯下這起案子,其實是凶手故布疑陣,想要欲蓋彌彰,將我們誘入歧途,不再追查收養了五到七歲女童的人家?”
謝貽香卻還是搖了搖頭,猶豫著道:“這個法未免又太過牽強了些,倒像是我們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斷無誤,從而忽略既有的實事,想方設法自圓其。可是我認識的一個家夥曾過一番話,大意是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巧合之事,一切所謂的‘巧合’,其實都是源於‘因果’二字;隻有昔日種‘因’,方能今日得‘果’。所以命喪於‘人廚’之手的這些人家,而今既得此‘果’,那便必定有‘因’,倘若家中領養了五到七歲的女童並非是此案之‘因’,那麼這個‘因’還能是什麼?”
她這話問出口來,忽然心念一動,自己反倒先想明白了,當即又道:“不對!這個‘人廚’犯下的前三起案子,都是將死者家中的女童剁碎燉煮,並未落下一根手指、一塊皮肉,可見對凶手而言,一個五到七歲的女童渾身上下皆是可以烹食的美味;相比起來,那些遇害的成年男女,凶手卻隻是挖出他們的心髒切片爆炒,最多再剔下四肢上的精肉,吃得甚是講究,可見在凶手看來,成年男女身上其它地方的肉,根本就不屑食用。所以歸根到底,這個‘人廚’真正愛吃的,始終還是五到七歲的女童,並非那一盤爆炒人心。而發生在諸暨的這起命案,凶手若隻是為了故布疑陣,好將我們引上歧途,那麼整個諸暨所有的人都能成為他的作案對象,又何必要挑選一對年輕夫妻下手,而且隔壁還恰好住著一個多管閑事的鄰居?”
楊捕頭聽到這裏,已有些跟不上謝貽香的思路,連忙道:“且慢……且慢……怎麼來去,又繞回到了女童身上?諸暨遇害的這戶人家膝下的的確確沒有子女,更沒有什麼收養過什麼五到七歲的女童,這可是你我親自得出的結論……”
然而謝貽香此時已經想通了其中關鍵,不等楊捕頭將話完,已拉住韁繩停下馬來,冷笑道:“過去沒有,並不意味著將來也沒有。”罷,她便大聲招呼前麵的眾人,叫道:“還請諸位隨我返回諸暨,再去一次命案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