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革命進行到底1(2 / 2)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編製

隨著戰局的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日益發展壯大,各戰略區、各野戰軍之間的協同作戰越來越頻繁。在原來分散作戰條件下形成的各部隊的組織編製不統一、番號不統一等問題,越來越妨礙大兵團之間的協同作戰。因此,盡快地使全軍編製向正規化過渡,已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根據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要求,這一工作由周恩來具體組織實施。10月間,周恩來草擬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於11月1日下發實行。其中規定:全軍今後一律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號,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部隊。野戰部隊在軍以上設野戰軍和兵團兩級,原有的縱隊改稱“軍”,師和旅統一稱“師”。兵團和軍、師、團都按統一順序號排列。軍以下各級一般按三三製編組。編入野戰軍的特種兵縱隊,統率所屬的炮兵、戰車部隊和工程部隊。這樣一來,野戰軍有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地方部隊,設西北、中原、華東、東北、華北五大軍區,與中央局同級並受其領導。軍區又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軍分區。

1949年2月初,三大戰役全部結束,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追擊,即向全國進軍的階段。根據新的形勢,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除西北野戰軍仍在西北戰區的陝、甘、寧、青、新五省區作戰外,中原、華東、東北三大野戰軍都將渡江南下,執行解放中南、西南、東南廣大地區的新任務,以地域命名的野戰軍已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故在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又發出指示:各野戰軍改為按序數排列,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

經過整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及各部隊情況如下: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總參謀長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兼),副總參謀長聶榮臻、葉劍英,副總政治部主任傅鍾,秘書長楊尚昆。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第一副司令員賀龍,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後勤部長方仲如,後勤部政委黃靜波。下轄: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政治部主任孫誌遠,參謀長張希欽;第一軍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第二軍軍長郭鵬、政委王震(兼),第五軍軍長劉思肯、政委賽福鼎,第七軍軍長彭紹輝、政委羅貴波。

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政委王世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參謀長張文舟;第三軍軍長黃新廷、政委朱明,第四軍軍長張誌達、政委張仲良,第六軍軍長兼政委羅元發,第八軍軍長姚喆、政委高克林。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副參謀長曾希聖;下轄: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王近山、杜義德,政治部主任閻紅彥、副主任鍾漢華,副參謀長王蘊瑞;第十軍軍長杜義德(兼)、政委王維綱,第十一軍軍長曾紹山、政委鍾漢華,第十二軍軍長兼政委王近山。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誌堅、副主任胡榮貴;第十三軍軍長周希漢、副軍長陳康、政委劉有光,第十四軍軍長李成芳、政委雷榮天,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政委穀景生。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副政委張霖之,政治部主任甘渭漢(王幼平代)、副主任石新安,參謀長潘炎;第十六軍軍長尹先炳、政委王輝球,第十七軍軍長王秉璋、政委趙健民,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