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飛返南京,專機於下午2時20分降落明故宮機場,於佑任、童冠賢、居正、吳鐵城、白崇禧、何應欽、翁文灝、吳忠信、張治中、徐永昌、桂永清、張耀明、張鎮、邱昌渭、範予遂等和各界代表到機場歡迎,代表團發表談話如下:
同人等此次以私人資格訪問北平,曆時兩周,並與中共領柚葉劍英、聶榮臻、董必武、羅榮桓、薄一波諸先生共同或個別洽談。中間並應邀赴石家莊一行,承中共主席毛澤東先生及周恩來將軍延見,就和平談判問題廣泛交換意見。此次任務已告終了,因此南旋,擬向李代總統報告後再行返滬。在北平及石家莊時,對於便利南北人民之通航、通郵諸問題,均經於原則上商得同意。並承中共諸領袖懇摯款待,尤應附致謝意。
顏惠慶、江庸、章士釗、邵力子 38年2月27日
蔣桂的鉤心鬥角
李宗仁在組織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北上的同時,又在暗中進行聯絡廣東地方實力派的活動,意在孤立孫科,迫行政院返南京,以加強自身的政治地位。這時,白崇禧電邀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到漢口,商討在廣西後方加強備戰措施。2月4日,黃紹竑也由香港返漢口,“兩黃一白”商討時局,黃紹竑發現白對蔣介石的態度有了變化,竟主張緩和溪口。黃便責白崇禧:謀和而不反蔣,就是誠意不夠。5日,二黃聯袂飛南京會晤李宗仁,李對當前處境說明:主要是溪口操縱,廣州背棄,府院分裂,一籌莫展。談到和議時,李宗仁以為最好能做到隔江分治,這一點,李與白崇禧是一致的。黃紹竑說:在強弱懸殊的形勢下,要搞一個分治局麵是辦不到的,且中共既然做得好,則吾人尚有何求。李聽後默然。從以上可看出李、白對和談的真實用心。此時,蔣介石看到形勢的發展,對他在幕後操縱一切的做法不利,於是邀請閻錫山到溪口來緩解蔣、李間矛盾。17日,閻到溪口,蔣介石表示:立法院仍設廣州,行政院重要部會主官應駐南京,但其機構仍在廣州。李宗仁既有意調換孫院長哲生,與其另找人選,協調府院,倒不如釜底抽薪,由李宗仁自行決定行政院院長的人選,使彼能完全肩負責任。18日,閻鍚山到南京,與李宗仁交談後,即給蔣介石去電:
奉化總統蔣鈞鑒:實行憲法上規定的府院職權及黨的政治會議職權,德公極表讚同,且認為是必走的軌道。希望行政院政務會議重要部分主官及主要辦事人員早日回京。至備戰言和,德公尤表讚同,並盼備戰上早有積極的行動。山感到德公對山與鈞座所談,極表一致,且認為必須目標一致,行動一致,才能備戰言和。至規定和的限度,亦應一本府院政治會議三機構職權決定之。此電係在德公官邸所擬,經德公親閱,並陳。
閻錫山叩篠申蔣介石通過閻錫山對桂係拉一下之後,19日上午,接見桂係的劉為章,對桂係又采取恐嚇手段。蔣直接告訴劉:李宗仁以毛之八條件為和談基礎,直等於“投降”,何能言整頓紀律,振作人心。並囑轉告白崇禧:現在係李當政,彼為李之切近左右,更應擁護中央,遵守法令,作為倡導,以鞏固中央組織,建立總統威信為要;否則上行下效,何以為長上。20日,李宗仁為促行政院回南京突飛廣州,向孫科伸出合作之手。當日下午,李同孫科、吳鐵城進行友好會談,並在張發奎、餘漢謀、薛嶽、陳濟棠等廣東地方勢力壓力下,孫科允許將行政院遷回南京辦公。21日下午8時,舉行國民黨中常會和中政會聯席會議,首先由李宗仁簡單介紹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北上後的一些情況,然後孫科報告中常會對和議問題的意見。孫說,此事已經研究多次,大家一致認為:1.應在平等地位上進行和談,中共不能以戰勝者自居;2.依照國際標準,內戰不存在著“戰犯問題”;3.關於將來舉行和談時,對政治體製的談判,不外下列範圍:1.聯合政府形式;2.邦聯或聯邦政府形式;3.隔江分治形式。孫科還說: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歐一些國家的曆史經驗,同共產黨合作的聯合政府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因此我們排除聯合政府這種方式。至於第二、第三兩個方案,如果能夠盡善盡美,都可以召致長治久安之局。李宗仁原來就是主張隔江分治的,所以對於孫科提出的觀點,深表讚同;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李宗仁這時雖對和談一再表示“誠意”,但還是希望通過談判達到“劃江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