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革命進行到底7(1 / 2)

7

1月24日,李宗仁令行政院辦的“七大措施”中,有釋放政治犯一項,先後以“代電”和親筆信指飾參謀總長顧祝同負責釋放張學良、楊虎城兩人。顧祝同複函如下:

德公代總統鈞鑒:子迴代電暨元月28日手示奉悉。關於恢複張學良、楊虎城自由一案,業經轉電台灣陳主席及重慶張主任知照矣。肅複,敬候崇綏!

職顧祝同上2月1日

顧祝同把釋放張、楊一事推到陳誠和張群身上。因此,李宗仁隻有再電陳誠、張群,請他們負責辦理。2月2日,陳誠複電說:

南京李代總統德公:×密,東電奉悉,可否請程思遠兄來台一談?

職陳誠叩冬

陳誠所以要邀程思遠去,因1938年蔣介石成立三青團,陳誠是書記長、胡宗南是組織處長、康澤是代處長、程思遠是副處長,有這段共事關係。2月4日傍晚,程思遠飛抵台北。5日,陳誠邀程思遠便宴,一見麵,陳誠就對程思遠說:“有許多事在電報上不好說,所以請你到台北一行。”後邀程到休息室飲茶,陳誠對程思遠說:“此次邀請你來台,並非為張學良的事,還有更重要的事需要談談,但是此刻還是從張事說起。張學良現在幽居新竹,生活由俞濟時的軍務局負責,警衛由毛人鳳的保密局負責。”陳誠特別提醒程思遠:“蔣先生的事你是了解的,像囚禁張學良這類事件,他從來不使別人過問,所以我也不聞不問,但是,你如果要到新竹去看張,我就派人派車護送你去。”8日,陳誠來園山飯店程思遠住處,對程說:今天我們談談時局問題。當前和、戰未決,局勢非常危險,我們能否安然度過難關,首先看黨內是團結還是分裂。陳誠說:“蔣先生‘引退’,李德鄰先生是團結的重心所寄,而憲法又是我們團結的共同基礎。我們憲法所實行的是‘責任內閣’製,行政院長盡管由總統提請任命,但前者應向立法院負其責任,所以國家元首有什麼決策,應提請行政院協商。可是,李代總統在十日前致電中共中央主席,同意共方提的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這是一種重大的決策,事前未提中常會討論,猶有可原,但未經征詢行政院院長同意,更沒有由行政院政務會議通過,這樣一來,一個所謂‘責任內閣’怎麼能夠負起責任來呢?孫哲生為此表示不滿,把行政院遷往廣州,是可以理解的。”最後陳誠建議:“以後李德公采取任何重大舉措,似應指定幾個專家先行研究,考慮其利害得失,再行付諸實施。人們現在普遍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過去蔣介石是獨裁的,現在李宗仁也不民主!’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反省的……”

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北上

李宗仁在派出黃啟漢、劉仲容去北平後,1月27和28日,葉劍英在北平西郊連續接見二人,並把他們談話的情況報告給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2月1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致彭真、葉劍英電,要黃啟漢、劉仲容告訴李宗仁:如果他真有反蔣反美、接受八項條件的誠意,就應該迅速同蔣介石分裂,“中間道路是萬萬走不通的”。黃啟漢回到南京,向李宗仁作了彙報,李十分高興,說:“總算很快就搭上了關係。”李打算由甘介侯領銜組織一個私人代表團,去北平試探和談。可是中共方麵答複,隻許他們以私人資格赴平參觀,並指出甘介侯為“販賣和平”分子,拒絕其赴平。因此原定代表團2月8日飛平之議,隻好取消。李宗仁到上海續與各方聯係,最後擬定顏惠慶、章士釗、江庸三人為代表,邵力子以私人資格前往,得到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同意,他們以“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的名義前往。2月13日上午11時半由上海龍華機場起飛,隨同前往者有:李宗仁派往北平擔任聯絡工作的黃啟漢、劉仲華,秘書龔安慶、傅樹蒼、潘伯鷹、張豐胄,隨行者還有金山。中航公司也派電信課長顧樂村與技師雷仲仁等同行。代表團且受郵局之托,商量華北與華南通郵問題。專機於下午1時15分到達青島,因機輪破裂,在青島住了一夜,14日下午4時30分才飛抵北平,葉劍英的代表王拓、北平市副市長徐冰在機場歡迎,並招待各代表住於六國飯店。15日,葉劍英到六國飯店,與顏惠慶、章士釗、江庸、邵力子作初次晤談,當晚設宴招待代表團全體成員,傅作義、鄧寶珊也受邀參加,席上交談甚歡,氣氛融洽。關於南北通郵、通航問題,很快就作了初步的決定,當由金山去天津,負責協商招商局通航問題,並去電通知上海。上海所派的航業代表魏文翰、周啟新、薑克尼、俞惠方四人,也由滬乘“大上海”號輪赴天津,以便麵洽。17日晚,中共方麵舉行晚會歡迎代表團,北平市副市長徐冰講話,表達誠懇主和之意。其後,葉劍英又分別與四代表詳談。18日,董必武、羅榮桓、聶榮臻、薄一波邀宴,宴後再作深談。

當時,中共中央在石家莊,四代表應毛澤東、周恩來之邀,於2月22日乘飛機前往,傅作義、鄧寶珊同行。他們分別同毛澤東、周恩來會談多次。中共中央領導人表示:關於中共和平代表人選及雙方和談地點問題,大概在3月25日左右可以決定,並就南北通郵、通航問題,廣泛地交換了意見。雙方在會談中確認:“談判以中共與南京政府各派出同數代表為之,地點在石家莊或北平。”“談判以中共1月14日聲明及所提八條為基礎,一經成立協議,立即開始執行。”代表們於24日下午返北平,帶回毛澤東給李宗仁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