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國進軍1(1 / 2)

1

向全國進軍

解放大軍橫渡長江,解放京滬杭等地區後,蔣軍殘餘部隊,包括正規軍、地方部隊和後方機關等部在內,還有150萬人,分散在台灣、福州、東南沿海島嶼和中南、西南和西北的若幹省份的廣大地區。蔣介石仍不甘心失敗,極力與美國勾結,企圖以台灣為基地,積極組織敗退到福建、中南以及西南、西北殘餘力量,負隅頑抗,等待時機,以便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於1949年6月20日,潰逃在廣州的國民黨政權,宣布封鎖被解放的沿海各港口,並轟炸已解放的各大城市,以阻礙和破壞解放區經濟恢複與發展。逃到台灣的蔣介石,在獲悉因蔣軍一敗再敗,美國深恐台灣不保,為了霸占這一太平洋上的軍事要地,極力主張將台灣移交盟國或以聯合國名義暫管的消息後,乃去電給國民黨駐日本東京代表團負責人就此事與美國的麥克阿瑟商談。據蔣經國6月20日日記記載:“(一)台灣移歸盟國或聯合國暫管之擬議,實際上為中國政府無法接受之辦法,因此種辦法,違反中國國民心理,尤與中正自開羅會議爭回台、澎之一貫努力與立場相反。(二)台灣很可能在短期內成反共力量之新的政治希望,因為台灣迄今無共產黨力量之滲入,而且其地理位置,使今後‘政治防疫’工作亦較易徹底成功。(三)美國政府即令單從實際的利害考慮,亦決不能承認中共政權,因為承認中共,決不能化中共為狄托,亦不能範圍中共的行動。美國於1945年曾經拋棄在倫敦之波蘭合法政府,承認蘇聯所製造控製之波蘭政府,其結果隻鞏固了波蘭政權,毀滅了波蘭反共力量。此事可為殷鑒。至於中國政府,無論在大陸與海島,皆有其廣大根據地,與中共持久作戰到底,絕不會成為類似倫敦波蘭政府之流亡政府,餘敢斷言。(四)基於以上考慮,餘及中國政府深盼麥帥本其在東亞盟國統帥之立場,以其對於赤禍與東亞前途之關係,極力主張兩事:甲、美國政府決不考慮承認中共政權,並應本其領導國際之地位與力量,防阻他國承認;乙、美國政府應采取積極態度,協助反共力量,並應協助我政府確保台灣使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希望。”從這裏可以看出,美國已對蔣介石國民黨失去信心,深恐保不住它在太平洋上的軍事戰略要地;而蔣介石又深恐美國承認中國人民政府,像二戰後流亡在英國的波蘭政府領導人一樣,被美國“拋棄”,從而奴顏婢膝的向美國人一再確認能“確保台灣”。

為了迅速徹底地殲滅蔣介石集團的殘餘勢力,不給敵人以喘息機會,並防止美帝國主義可能的軍事幹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解放軍各野戰軍:按照預定的作戰計劃,繼續前進,殲滅蔣軍殘餘力量,使各帝國主義在中國大陸上完全喪失它們的走狗;要求在華北、華東部署必要兵力,以防美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幹涉;並據此區分了各野戰軍向全國進軍的任務。第一野戰軍並指揮第十八、十九兵團完成解放西北五省的任務;第二野戰軍待沿海城市解放,美帝國主義出兵幹涉的可能性減少時,即進軍西南,在第十八兵團的協同下,解放與經營川、黔、滇、康四省;第三野戰軍除主力位於京滬杭地區,準備對付美帝國主義的入侵外,以有力兵團進軍福建,完成解放華東大陸的任務,並建立攻取台灣的基地;第四野戰軍並指揮二野第四兵團,殲滅中南地區殘敵,解放中南全境,經營豫、鄂、湘、贛、粵、桂等省;第二十兵團開赴秦皇島、塘沽地區布防,防止美軍登陸。這時,解放軍已處絕對優勢,蔣軍處絕對劣勢,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徹底勝利的形勢下,蔣軍是盡量避免與解放軍作戰,特別是蔣介石準備建都重慶,企圖割據大西南。為了不留下後患,根據這一新的形勢和敵人的企圖,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各野戰軍:在消滅殘餘敵人的作戰中,必須實行大迀回、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隻有首先斬斷敵人的逃路,才能徹底全部幹淨地殲滅這些敵人。同時,要求注意采取政治解決的方式即北平方式、綏遠方式,為戰鬥解決的輔助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和破壞,加速戰爭的進程。

一、太原戰役

太原,是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老窩,他苦心經營38年之久,號稱“反共模範堡壘”。城市周圍的主要防區布有5000多個碉堡,什麼“梅花碉”、“人字碉”、“好漢碉”、“老虎碉”,還有以閻錫山名字命名的“百川碉”。閻錫山誇耀自己:“地球轉動一天,我們的工事就要加強一天!”閻錫山就是想憑借這些堅固的工事、600多門大炮,加上日本人的技術、美國的援助,保持他那封建割據的反動王朝。

1948年10月,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後改稱第十八兵團)並指揮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第七縱隊及晉中軍區部隊共8萬餘人,遵照中共中央軍委乘勝攻取太原的指示,在徐向前司令員指揮下,從1948年10月5日開始了對太原的圍攻。

前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