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22日,傅作義應邀來到西柏坡會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傅作義在西柏坡逗留五天,不僅和毛澤東等人談了北平問題,也談了綏遠問題。毛澤東明確告訴傅作義:“有了北平和平起義,綏遠問題就好解決了,可以先放一下嘛,等待他們起義。”毛澤東還說:“綏遠問題可以采取綏遠方式解決。”所謂綏遠方式,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第二次全體會議的報告》中作了準確闡述:“綏遠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軍隊作暫時的讓步,以利於爭取這部分軍隊在政治上站在我們方麵,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們集中力量首先解決國民黨殘餘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個相當的時間之後(例如在幾個月,半年,或者1年之後),再去按照人民解放軍製度將這部分軍隊改編為人民解放軍。這是又一種鬥爭方式。這種鬥爭方式對於反革命遺跡和反革命的政治影響,較之北平方式將要保留得較多些,保留的時間也較長些。但是這種反革命遺跡和反革命政治影響,歸根到底要被肅清,這是毫無疑問的。”
綏遠問題談判
綏遠是傅作義多年經營的基地。據1949年原綏遠指揮所統計,綏遠國民黨軍隊共有86000餘人,這支軍隊組織龐雜,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傅作義、董其武的基本部隊約3萬人,其中獨立第七師裝備良好,戰鬥力較強;這些部隊主要將領都一直追隨傅作義和董其武,是支持和擁護走人民道路的主要支柱。二是原屬西北鄧寶珊部隊二十軍的二個師,約一萬人。由於鄧寶珊參加起義的影響和授意,這支部隊也積極支持綏遠起義。三是地方雜牌部隊,約三萬人。他們有的原是坐山為王的土匪;有的是日本的皇協軍;還有地方還鄉團。這些部隊兵匪不分,是起義的阻力。四是孫蘭峰的第十一兵團由張家口潰逃的殘部、劉萬春一一軍、鄂友山的騎兵團等約一萬人,對和平解放綏遠也持反對態度。
為了和平解放綏遠,中共中央軍委於1949年1月下旬命令解放軍綏蒙軍區“立即停止軍事進攻”,發出了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信號。1月31日,解放軍綏蒙前線部隊停止進攻。2月1日,中央軍委又命令綏蒙部隊由旗下營後撤60裏,並要停止對董部政治瓦解工作,停止報紙、廣播對董部的攻擊,改稱董部為友軍。這時,傅作義也派人到歸綏傳達他關於停戰的意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之後,李井泉在卓資山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解決綏遠問題的方針,由於一些幹部和戰士對“綏遠方式”還不理解,中共綏蒙區黨委在全黨、全軍和全區各族人民中作了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克服了各種阻力,使“綏遠方式”得以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