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竹園時光
青黛小瓦,矮牆小院,門前幾畦菜地,屋後一片竹園,這便是童年記憶裏家的模樣。
竹子是家鄉風情的底色。春天裏,嫩嫩的竹筍破土而出,快速生長,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裏。用不了多久,長成的翠竹就抖落出一身濃鬱的青紗,臨風起舞,搖曳生姿。
家鄉最常見的竹子是粉綠竹,它耐寒耐旱,生長旺盛,竹竿堅韌,梢端微彎,稈壁略薄,篾性尤佳,是上等的農用、篾用竹種。我的二爺爺是遠近聞名的篾匠,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幾根青竹,半晌時光,竹子剖成竹片,竹片劈成竹篾,雙手飛舞,絲篾翻騰,提籃、籮筐、魚簍、篩子、簸箕、涼席就像變魔術一樣誕生了。
種竹是家鄉傳統的民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且不說竹子的諸多用途,單看這鬱鬱蒼蒼的竹園,就是鄉間一道動人的風景。炎炎夏日,整個世界被太陽烤得火熱,竹園中卻是難得的陰涼。竹子長得挨挨擠擠,一律直挺挺地向上,絕無旁逸斜出。這裏似乎成年累月不曾有人來過,走進去,腳下是厚厚的枯黃竹葉,鬆鬆的,軟軟的。踩上去發出“沙沙”的聲響。抬起頭來,竹葉密密麻麻地覆蓋了
幾乎所有的天空,偶有些許光線透過竹葉間的縫隙照射進來。這蒼翠的竹園把所有的熱浪都擋在外麵,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空調氧吧。
竹園裏靜謐、安寧,能夠讓人暫時拋開生活的瑣碎,擁有屬於自己的時光。童年的我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學習受挫,心情煩躁時便一個人在竹園中徘徊,沒有明確的目標,隻是隨意地走走,看蜘蛛悄悄結網,聽蟲兒低聲吟唱,找尋那些平日裏無法感受的細微聲響,在一個人的世界裏感受自然的真實,尋找生命的美好。微風吹過,竹枝搖曳,竹葉翻飛,沙沙的聲響如同陣陣海浪,輕輕地將人漸漸淹沒。閉上眼,微涼的風撲麵而來,四下裏仿佛聽到了浪花與礁石的呢喃細語,我想它是海,這裏便是海了。
竹子是有精神的。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把竹子咬定青山、專心致誌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我聽來的與竹園有關的勵誌故事,也都足夠打動人心。母親童年家境貧寒,早早無奈輟學,為拜師學裁縫,每日堅持在竹園中搓草繩,最終買回了一台在當時堪稱天價的縫紉機,青青竹園見證了年幼的她每日搓繩的辛勞與執著。父親中年事業轉型,為擺脫民辦教師的身份,參加內招班入學考試,每天的清晨,安靜的竹園讓他回到了單純的學生時代,給了他難得的學習空間。在忙碌生活間隙裏,他搶抓時間,發憤苦讀,順利錄取。聽著父輩的故事,我常常想,一定是這清逸脫俗的翠竹給了他們精神的慰藉與鼓勵。
小時候,家家屋後都有竹園,現如今,整個村子裏存留的竹園屈指可數。幸好,我家的竹子越發蒼翠繁茂,整座房子都掩映在婆娑的竹影中。記起板橋先生有句名聯,“咬成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饑,養植數杆新生竹,以直兒孫。”或許,這竹園的存在,也寄托著一個家庭另一種形式的精神傳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