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下鄉的知青一般去向就是農場或者生產隊(所謂的插隊)。這兩者共同點都是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區別就在於待遇上。
一般情況下,兵團大多能夠集中超過百名的知青,務農時使用的有機械設備,生產率自然就較高。吃飯在食堂,住房有宿舍,過年還有探親假,生活穩定;生產隊呢!一般是10個人一個隊,農具相對比較原始,大多就是靠掙工分,一個壯勞力幹一天頂天了也就是10個工分,所有花費得自己來,做飯啊!火柴啊!有的條件不好的生產隊一年到頭分紅時,扣完糧油款你還會倒欠他!所以下鄉最好的去處首選就是生產建設兵團,其次是國營農場,最後是插隊落戶。
說起來盧秀貞最初運道還是有點的,她要去的地方是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未組建兵團時,這裏是“華陽河農場”。眾所周知在華夏棉花種植的重點是安徽,而安徽的關鍵是安慶,安慶的重中之重是宿鬆縣、複興鎮,在那裏連隊有100多畝農田,主要種植作物就是水稻和棉花。到那以後直接去三師十團綜合加工連報道,要下田想想就會很累,但是比起去山坳坳裏飯都吃不飽,至少還能有些許盼頭。
他們加工連一共有300多名職工,其中130名上海知青,3600畝農田,也就是說人均就有10多畝。當時華夏大概有18億畝糧田,全國十幾億人口,平均下來人均不足1.5畝,可以預見連隊的農務是有多繁重!而加工連一共有7個排,15排是男職工,6排是女老職工,7排就是女知青排,平時都是以排為單位幹活。主要農活就是種棉花、水稻,也有一部分玉米、紅薯、黃豆的糧食種植,養雞、放牛、看菜園、澆大糞、做豆腐、做粉絲……
這群上海阿拉在家就算條件不好,也從來沒吃過什麼苦頭,哪裏會幹什麼農活。兵團顯然對這種情況了若指掌,7排女知青頭幾個月便被安排在其他排後麵搭配幹活,一開始盧秀貞和幾個同學是去菜園澆水、施肥,或者去幫忙剁剁豬食什麼的,等四月份棉花、水稻都開始選種、播種插秧時,他們所有人都得跟著下地了。
盧秀貞被分配和三排一個叫做劉誌同的社員一塊種棉花,雖然是第一次種,但是她眼裏有活,話不多人又不嬌氣,劉誌同在前麵算好間距挖坑,她就在後麵填種,諸如此類搭配幹活速度什麼也挺快。劉誌同自己也就21、2歲,這個年紀的男孩子就算沒有啥綺思邪念,本身見到女孩子也會有些下意識的照顧和保護,他看盧秀貞才16歲不到就來農村挺不容易的,平時就主動的承擔了很多髒活和累活。
盧秀貞這個嫩皮老芯也挺喜歡這個能幹又樸實的小夥子,不自覺也把他當做小輩,帶點吃食什麼也是常有。等發現6排有個姑娘叫做許麗英的總是拿斜眼看她,要不就是好端端突然就冷嘲熱諷時,還有點摸不著頭腦,這是招誰惹誰了!
四月集中忙完一茬,接著的日子就是除蟲、除草、施肥。水稻要注意防旱、玉米要著重追肥,棉花得作壟、整枝、治蟲、打頂一堆活,重中之重就是澆水。這些盧秀貞都勤勤懇懇地幹著,就像我們以前在大學吃食堂總抱怨飯菜質量,可等進入了社會你就會想念學校的夥食一樣,現在雖然體力上累了點,生活條件比以後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人生中最爛漫的日子都拋灑在了這片土地上,這些都將成為永不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