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水資源危機的主要原因
1.水資源不足,分布不均衡
地球上共有13.3億立方千米的水,這些水97%以上是海水,淡水不到3%,約為3600萬立方千米。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本就不多,而能夠被人類直接飲用的更是少之又少,隻占所有淡水資源的30%左右,另外大概70%的淡水資源是在大山與冰川中,常年處於冰凍狀態,有些則受地理環境影響,處於人跡罕至的偏遠區域,從而導致這70%的淡水資源無法為人類所利用。
同時,本就不充裕的水源,又由於分布不均衡,導致很多國家與地區缺水。若不考慮南極,全球徑流總量為44萬億立方米。其中,亞洲占31%,南美占25%,北美與中美占17%,非洲占10%,歐洲占7%。若以國家為單位統計,巴西排名第一,占21%(僅亞馬孫河就占了全球徑流量的16%),超過第二名俄羅斯(10%)一倍以上。中國占5.7%,加拿大占5.6%,美國占4.4%,印度占3.8%,剛果民主共和國占2.3%,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孟加拉國和緬甸各占2%。以上11個國家擁有全球徑流總量的60%以上。中亞、中東及非洲地區則水資源嚴重不足,致使許多國家為爭奪水資源而爆發嚴重衝突。
國際水文組織根據人類生存需要,將年人均可用水量在1000—2000立方米的國家定義為水資源緊張,若小於1000立方米,則為水資源匱乏。根據這一標準,全球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為南美洲,除秘魯水資源緊張外,該地區其他國家都在2萬立方米以上。其次是北美,美國約為1萬立方米,加拿大高達10萬立方米;中美洲則除海地外都不缺水。歐洲人均在2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波蘭和羅馬尼亞;人均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比利時、匈牙利、馬耳他和荷蘭;丹麥和英國也僅比2000立方米多一點。但整個歐洲基本屬於濕潤區,所以對生產和生活影響不大。世界上絕大多數貧水國集中在亞洲和非洲。亞洲貧水國集中在西亞和中亞,除土耳其外,位於西亞和中亞這兩個地區的國家都缺水。東南亞僅新加坡和泰國缺水。非洲情況更糟,除了少數幾個位於赤道附近的國家外,整個非洲都缺水。35
2.人口的迅猛增長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導致用水量急劇增加
世界水資源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用水量猛增。首先是人口的迅猛增長。地球上現存的水與2000年前相比不但沒有增長,反而由於氣候變化及汙染等因素有所減少,但地球人口比2000年前增長巨大,2000年前地球人口隻有今天的3%。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表明,全球人口數量在2011年跨越70億關口之後,將在2050年達到93億。人口迅猛增長導致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目前,人類對水的利用以超過人口增長率2倍的速度增長,全球淡水需求量扶搖直上。20世紀以來,世界淡水消費量增加了7倍。印度本來是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家,其可利用的地下水及河水在20世紀50年代人均為6000立方米,但由於人口快速增長,到2012年僅為950立方米。2012年,中國超過400個城市缺水,其中110個城市嚴重缺水。
其次是工農業的發展導致灌溉麵積增加與工業用水增長。農業灌溉是最大的淡水用戶。人口增長必然引發糧食需求上升,迫使農業必須增產,而在大多數地區,增產的主要手段是擴大土地播種麵積和灌溉麵積,而這又必然帶來用水量的增加。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在過去20年中,全世界灌溉麵積增加1/3以上。印度灌溉麵積位居全球第一位,從1955年至今,印度利用地下水灌溉的麵積增加近120倍,利用地表水灌溉的麵積增加50倍;美國農業科技非常發達,但其利用地下水灌溉的麵積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也增加了45%。自二戰以來,工業發展更是迅猛,工業用水增長極為迅速,平均每1萬美元的工業產值大概需要用掉1噸水,而1噸水產生的農業產值隻有140美元,所以發達國家大量的水資源從農業領域轉移到工業領域,工業用水目前占人類全部用水的近30%左右,而且還會繼續增長。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用水量也呈迅速上升之勢。總的來看,人口增長和工農業發展對水資源供應造成的壓力日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