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動因
1.表層原因
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理由是,中國的人民幣彙率造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從而導致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美國聲稱,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彙率製度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同時,中國央行嚴重幹預外彙市場,使得人民幣自2002年以來一直處於低估狀態,導致中國官方外彙儲備增長迅猛,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外彙儲備國。人民幣彙率阻礙了美元貶值,使得美國經常賬戶赤字調整難以順利進行。人民幣低估進一步阻礙了亞洲其他國家貨幣對美元升值,直接或者間接扭曲世界價格,造成世界經濟不平衡,進一步導致世界資源配置不合理。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來的調整對中國、美國乃至世界都是巨大成本。總之,他們認為人民幣彙率應對美國近些年來的巨大貿易赤字負責,人民幣彙率問題引起的不公平貿易造成了美國製造業數百萬就業崗位的丟失;中國是調整全球經濟不平衡發展的關鍵國家,中國“操縱彙率”妨礙全球經濟不平衡的調整過程,如果人民幣不升值及中國不改變彙率製度,全球經濟將麵臨嚴峻風險。
美國一些國會議員認為,人民幣低估導致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反映了中國的崛起已經對美國構成了不僅是未來的而且是現實的威脅。它不是軍事威脅,而是工作替代的威脅;不隻是對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價值製造業的威脅,還是對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價值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威脅,也是對美國國際競爭力的威脅;不隻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也是對美國勞動力就業安全的威脅。因此,他們頻頻施壓,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
2.深層原因
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長遠目標和深層原因在於遏製中國崛起。冷戰結束後,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存在,其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優勢無人挑戰。美國為保持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以“全球領導地位”為戰略目標,在全球推行以美國為主導的優勢戰略,並企圖以“化異為同”的方式建立和維持“世界共同體”。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絕對領導地位越來越難以維持,世界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美國不甘心領導權的喪失,企圖利用已有優勢來遏製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在世紀金融海嘯中,中國經濟繼續快速增長,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發動機”。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發展勢頭不減。2014年,中國GDP總量跨越10萬億美元大關。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意味著現有經濟格局下的利益分配將發生變化,從而引發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這必然使現有體係的既得利益者對中國產生防範和敵視心理。
美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大國曆史觀和大國國際關係觀認為,經濟大國必然走向軍事大國,最後必然形成政治大國,這是由國家的本質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決定的。英國就是沿著這條道路成為19世紀的世界霸主。美國也是如此,從經濟大國開始,一步步演變成為今天的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成為當今世界霸主。在這一觀點的假設下,大部分美國人得出結論:中美衝突無法避免。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盡管目前還隻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但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軍事的發展,最後成為類似美國的集經濟、軍事和政治於一體的超級大國,成為美國強有力的競爭者。正是在這種觀點影響下,美國很多政治家和學者都認為,中國的崛起必將對美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利益構成威脅,對美國的國際地位構成挑戰,因此美國必須采取措施,對中國的發展勢頭加以遏製。在政治方麵,除長期以來的台灣問題外,美國近期積極介入南海問題,就是其遏製中國崛起的一步棋。在經濟方麵,美國通過人民幣彙率等問題,想方設法阻礙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對美國來說,中國的發展是對其現有國際地位的戰略挑戰,減緩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或引發中國經濟崩潰不僅將延長美國的強盛周期,在短期內也有利於美國擺脫經濟困境,且最終起到遏製中國崛起的作用。
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國一直采取“合作加遏製”的經濟戰略。這種經濟戰略的具體政策體現是:一方麵,在經濟領域與中國合作,推進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推進美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勞動分工全球化,從而使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轉變為世界技術、研發及金融中心,牢牢把握價值鏈的高端,繼續維持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另一方麵,美國要遏製中國經濟的過快發展,以免對美國的經濟霸權構成挑戰。美國尋求與中國合作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帶來巨大利益。在全球化的經濟體係中,美國占領著製高點:一方麵,通過貿易赤字和市場開放,充分享受低成本的初級產品、原材料和製成品;另一方麵,控製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價值鏈環節,控製品牌和營銷網絡,掌握高新技術以及標準製訂權,倡導知識產權保護和對外國投資企業的國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