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民幣升值無法解決美國國內問題
1.人民幣升值對解決美國貿易赤字作用甚微。
2005年6月初,亞洲開發銀行發表報告,利用牛津經濟預測模型模擬亞洲貨幣尤其是人民幣升值後的情況。結果顯示,即便人民幣升值,受衝擊的隻會是中國及鄰國經濟,對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尤其是美國財政、貿易雙赤字並無多大幫助。該報告分別假設人民幣在2005年下半年升值10%和20%,來測算對中國和美國經濟的影響。在升值10%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受損,經常項目受到衝擊,2006年外貿順差僅為150億美元,而美國貿易赤字僅減少36億美元,經常項目的改善占GDP的比例僅為0.02%。而在人民幣升值20%的情況下,2006年中國則會出現318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經常項目對GDP的貢獻下降1.7個百分點,GDP增速急劇下滑,很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但對美國而言,經常項目的改善也僅為GDP的0.05%。亞洲開發銀行研究報告的結論是,人民幣升值對解決美國外部經濟失衡作用微乎其微。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主要出口產品不具有價格彈性,因此即使人民幣升值,也不會大幅削減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其他國家也不能從人民幣升值中受惠;美國經濟不平衡不是人民幣彙率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縮小。他批評一些國家總是要求中國做出犧牲,如1997年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不貶值,認為過於彈性的彙率政策不利於全球金融體係穩定;而現在要求人民幣升值,要求中國采取更為彈性的彙率政策,這不公平且“非常具有諷刺意味”。著名經濟學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也認為,人民幣升值並不能解決美國對華巨額貿易逆差等問題,不能解決美國國內的經濟問題。
事實也證明,強壓貿易夥伴貨幣大幅升值並不能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美國在20世紀曾力壓德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在短期內將其各自貨幣升值40%~64%,但多年來,美國對德國、日本和中國台灣的貿易逆差仍在擴大。同樣,自2005年7月“彙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30%,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仍繼續增加,人民幣升值對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未起任何作用。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2370億美元,創曆史新高。
2010年,阿根廷經濟學家裏卡多·阿裏亞索發表文章稱,美國政府指責人民幣彙率低估造成世界經濟不平衡,實際上世界經濟正在趨於平衡之中,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因為美國等出現嚴重財政赤字的國家正在減少開支,而中國等儲蓄率偏高的國家正在增加支出。部分美國國會議員威脅以“操控彙率”為由對中國實施貿易製裁,限製部分中國產品的出口,並大幅提高進口關稅,這些措施一旦付諸實施,受到嚴重傷害的將是包括美國經濟在內的世界經濟。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製裁,中國完全有理由采取反製措施。如果中國拋售美國國債,美國將被迫提高利率,美元將變得非常脆弱,全球金融市場會再次陷入劇烈震蕩。因此,迫使中國將人民幣大幅升值是“粗魯而且糟糕的做法”。確保人民幣彙率的基本穩定,鼓勵中國擴大內需和支出將使世界經濟受益。阿裏亞索警告,如果美國政府屈從於國內政治壓力在人民幣彙率問題上貿然行事,將會導致世界經濟複蘇進程徹底逆轉,世界經濟將為擺脫低迷付出更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