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黎明:全球經濟探析54(1 / 3)

(二)警惕中國經濟“超美論”引發對中國的負麵影響

2014年世界銀行公布的一份國際比較項目報告(ICP)認為,按照PPP計算,中國將在2014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該報告稱,以PPP計算,2011年中國GDP為13.5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87%,占全球經濟總規模的14.9%。鑒於IMF預計2011年—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24%,而美國經濟僅增長7.6%,因而ICP推定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就在2014年。甚至有媒體認為,中國經濟超過美國的時間節點就在2014年9月29日這一天,並給這一天賦予了“全球權力轉換”的特殊意義。2015年,IMF數據顯示,按照PPP計算,中國2014年經濟規模達到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IMF進一步預計,到201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20%。在國際上輪番鼓噪中國經濟“崩潰論”、“威脅論”、“責任論”之機,近期“超美論”又不時拋出,中國須保持定力,清醒認識。

1.中國經濟規模持續提升,權力和影響力必須被認可、被顧及,世界銀行報告在這方麵有積極意義。但“超美論”研究方法有缺陷,結論存在相當大的爭議,目前不是中國想要的。

ICP強調報告采用的“購買力平價法”(PPP)力求客觀、真實反映一個經濟體非貿易品和服務的真實成本,但基於其上的各國經濟規模測算仍受到很多質疑,對中國的評估更是如此。一是PPP不能完整反映中國經濟實況。與PPP相對應的是“彙率法”。國際貿易須以彙率作為付款基礎,“彙率法”是將各國經濟總量按現彙折算成美元,在此基礎上進行國際比較,可以直接反映經濟發展質量和國民真實生活水平,在方法上更健全、客觀。即便以PPP計算,ICP也將中國人均GDP排在全球第99位,顯示國民相對財富要低得多;根據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尚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相當於法國、德國和英國人口的總和;中國環境汙染、文物破壞等成本沒有計入GDP之內。

二是統計誤差不容忽視。PPP是統計學上的估計,受到抽樣、測量、分級等方麵誤差的影響。PPP估算法因加總與計算方法的不同,會導致結果呈現巨大波動,其歧異度從百分之幾十到以倍數計。一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經濟對比方式是誤導性的,PPP雖然消除了一些統計失真,但誤差仍很大。而且,由於用於收集數據和計算購買力平價過程的複雜性,難以直接估計出誤差幅度。因此,基於PPP得出的中國經濟“超美”的結論應審慎對待,這隻是一種統計操作。未來,隨著中國潛在經濟增速下滑至5%~6%甚至更低,中美經濟差距縮小速度可能大幅下降,中國最終“超美”的日期難以預測。

三是用PPP來評估人民幣彙率嚴重偏離現實。按照ICP發布的結果,中國物價水平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美國物價的54%,甚至比許多非洲國家還低。這種對價格的低估導致人民幣購買力被明顯高估,從而導致中國GDP被高估。根據ICP報告,人民幣購買力被評估為1美元約等於3.506元人民幣,遠高於目前人民幣市場彙率(1:6.35)。如果認可ICP的購買力評估,不僅中國經濟規模即將“超美”,人民幣彙率也麵臨極大低估的壓力。事實是,隨著近年來中美貿易失衡狀況的緩解,人民幣市場彙率已接近真實彙率。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凱斯勒和蘇布拉馬尼安發表研究結論稱,人民幣在2014年的幣值處於合理水平,沒有被低估。英國隆巴德街研究所學者戴安娜·喬伊利瓦甚至認為,目前人民幣彙率不是“處於合理估值水平”,而是被高估了15%~25%。

四是GDP衡量尺度的局限性中國應心中有數。GDP總量數字不能揭示中國在衛生、教育、環境等方麵的差距。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中國在186個國家中僅列第101位。此外,在世界級企業數量以及大學和科研基礎等“軟實力”方麵,在全球金融控製力和重要國際經濟機構話語權方麵,中國難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