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黎明:全球經濟探析55(2 / 2)

在此形勢下,中國國有企業日益成為歐美重點“照顧”的目標。近年來,中國國有企業競爭力日顯,成為“走出去”的主力軍,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美國以國有企業享受政府補貼、執行政府意誌而非完全市場化競爭為由,指責中國國有企業在與美國企業的競爭中享有不公平優勢,並以“國家安全”名義竭力阻止中國國有企業在美投資,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也紛紛跟上,中國國有企業在西方國家的投資難度加大。同時,美國在OECD內針對中國國有企業推動製訂“競爭中立框架”,該框架包括一整套政策建議,從稅收中立、債務中立、規則中立、保證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利潤率具有可比性、保證國有企業價格形成方法反映實際成本等方麵入手,確保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公平競爭,以解決“國家資本主義給公司治理、貿易、投資和競爭等帶來的問題”。

此外,環境標準也將對中國產業發展構成巨大挑戰。歐洲持續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在全球氣候變化議題上最為積極,並一直醞釀征收碳稅;美國計劃轉變消極立場,加之頁岩氣大規模開發利用使碳排放不斷下降,其在氣候談判中可能會更加積極;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也開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對中國施壓,中國麵臨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鑒於此,中國大量高耗能產業麵臨嚴峻形勢,其發展將受到限製甚至產業規模將被削減。

3.中國主要能源和資源對外依存度節節攀升,資源安全壓力大。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種產量位居各國之首,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資源密集型行業產量占世界45%以上。工業化、城鎮化和“世界工廠”的地位決定了中國資源消耗量巨大,大宗商品進口持續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2011年,中國鐵、銅、鉀、鋁四種礦產對外依存度分別達56.4%、71.4%、51.5%和61.5%。在能源方麵,2014年中國進口原油3.1億噸,對外依存度接近60%;同時,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超過?30%。在糧食方麵,中國糧食產量雖然連年增長,但供求總體趨緊,結構性矛盾突出。2012年,中國穀物與大豆進口量之和達7200萬噸,糧食自給率跌破90%。

當前,雖然全球資源供應相對充足,且經濟複蘇緩慢使發達國家需求不振,但諸多因素仍對中國的資源安全構成挑戰。

一是壟斷因素。世界鐵礦石出口被三大巨頭壟斷,世界糧食市場被四大糧商掌控。近年全球糧食產量起伏巨大,危機警報不時拉響,在世界市場壟斷格局下,大豆、大米等糧食進口激增從長遠看會對中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二是政治因素。中國企業進行海外資源收購與開發,遭到西方重重阻撓。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國家安全”、“防止壟斷”等名義,阻止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並購活動,如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案和中鋁入股力拓案等的失敗。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大多政局不穩,中國在這些國家的資源類投資可能會麵臨社會動蕩、政府更迭、政策改變等風險。例如中國在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的能源投資。部分東道國的資源民族主義也對中國的國際資源合作產生不利影響,如中國鋁業與蒙古公司圍繞“貸款換煤炭”的糾紛。同時,地緣政治風險日益突出。中國大規模進行全球能源資源合作,可能會與美國產生地緣政治衝突。而且,“頁岩氣革命”使美國“能源獨立”取得顯著進展,對中東能源依賴大幅下降,美國開始減少在中東的存在,中東局勢恐將更加動蕩,這會嚴重影響中國能源供應安全。特別是,美國在中東事務上變得相對超脫,將關注重心轉向亞洲,在中國周邊頻頻布局,中國的戰略壓力大大增加。

三是通道安全因素。中國能源資源對外依賴嚴重,但進口通道相對集中,能源資源運輸生命線堪憂。目前,全球主要海上運輸通道幾乎都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控製。過度依賴中東非洲石油和單一的海上運輸線,使中國原油等運輸通道受製於人,能源資源進口安全的脆弱性突顯。由於缺乏足夠的保護海上能源資源運輸生命線的能力,中國暫時隻能將著眼點放在拓展陸上運輸通道上,但陸上通道過境國安全形勢大都不容樂觀。因而,一旦遇到戰爭、外交、海盜、恐怖襲擊或其他不可抗拒的風險,中國的能源和資源運輸安全將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