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的“亞裏士多德”——荀子(1)(1 / 2)

荀子其人

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並從此確立了儒學的顯學地位。孔子死後的百餘年間,諸侯群雄紛紛並立,各諸侯國的國君喜好各不相同,對各家各派的學說取舍也就標準各異,從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儒學卻因其主張王道、仁政,反對諸侯間的兼並戰爭,反對霸道,而顯得“不合時宜”,因此呈漸趨衰微的趨勢。

正當天下異說紛紜、儒學衰微之際,孟子、荀子相繼而出,二人以繼承儒家道統,弘揚儒學精神為己任。勤奮求索,力排眾議,各自對儒學複興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從而也對中國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荀子更是成為戰國後期諸子學說的集大成者。

荀子名況,又名荀卿,或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生在諸侯相互兼並、爭霸戰爭連年不斷的動亂年代。他在年輕的時候便發奮求學,精心鑽研各家各派的學說主張,成為遠近聞名的著名學者。當時,齊國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強盛。齊宣王為擴大其政治影響,招賢納士,使得天下飽學之士彙集都城臨淄稷下學宮。儒、道、法、陰陽、五行等重要學術流派的著名學者都曾彙聚於此。他們在此討論學術問題,或各自著書立說,或為齊王提供治國安邦的建議,其中七十多人被尊為齊國的“上大夫”。荀子50歲時,第一次來到稷下學宮。由於他學識淵博,威望極高,因此被尊為學宮之長(古稱“祭酒”)。

荀子不僅是一個腳踏實地做學問的人,還是一位善於分析,注重邏輯,講求實際,重視學以致用的“智者”。荀子在50歲之前,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修己、治學上。這是儒家的優秀傳統,也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荀子年輕時即確立了弘揚儒學的遠大誌向,因此,他的一切言行都力求符合儒家的理想與標準。他以孔子為榜樣,以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為行為準則,十分嚴格的要求自己,力圖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具有賢德的“賢人”、“君子”。經過多年的刻苦修煉,他終於成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賢德之人,甚至有人將他比做古時候的聖明君主堯、舜。修已也是荀子一生為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正是這種長期不懈的儒家式的自我修養,更加堅定了他弘揚儒學的決心與責任感。然而,在荀子生活的時代,要實現這一願望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而且需要堅強的意誌與捍衛真理的勇氣與熱情,甚至需要犧牲一切世俗的利益乃至生命。

但荀子並不因此而退卻,荀子自少年時代起,就刻苦攻讀自古以來的各種思想文化典籍,潛心研究儒家的所有經典著作。《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經書,荀子無一不讀,而且無不精通。荀子特別講究學習方法,他反複告誡自己,千裏之行始於一步一步的積累,學習就如同遠行,沒有日積月累的長期刻苦修煉,是難以成為博學之人的。

無論是修身,還是治學,荀子都能嚴於律己。他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直到發現真的沒有過失了,才會心安理得。長期的嚴格要求,不僅鍛煉了他的意誌,也增強了他追求真知的毅力,多少年裏,他把自己關在一個近乎封閉的空間裏,終日與各種各樣的書籍為伴,從中認真地選擇著真理性的思想學說,嚴肅地思考著自古以來各家各派學說的利弊得失。

荀子在稷下學宮期間,主要從事學術研究與講學活動。他積幾十年的功力,鑽研儒家經典,對儒家經典無所不通,因而成為當時公認的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由於荀子治學最重實際,他從不好高騖遠,亦不誇誇其談,幾十年如一日,腳踏實地的研究學問,等到遊學稷下時,他的學問功底已十分深厚,對儒家學說的理解和把握也十分深刻和通透。同時,荀子治學還非常注意廣博,他雖然師承儒家,但他從未因此限製自己的求知領域。他廣泛涉獵群書,鑽研各家各派的學說,以至於對當時盛行於世的各派學說都有十分精辟與獨到的見解。

正是這種既求精深且求廣博的治學原則與治學態度,使荀子在當時獲得了極高的聲望。他在稷下學宮三次取得“祭酒”的地位,這是與他同時代的學者所無法企及的殊榮。稷下學宮的優厚條件,使得荀子在戰亂年代也能得到一方淨土潛心研究學問。經過他多年的研究、講習,荀子的學問也就更加趨於成熟。他站在儒家的立場上,用儒家的標準和原則,認真地審視、評判當時盛行的各派學說,對各派學說的是非得失提出自己的分析與評判意見。荀子對先秦以來各大學派思想學說的分析批判大都一語中的,這一部分思想資料,通過他的巨著《荀子》,而保留下來。

荀子之所以能夠對先秦以來的各派學說作出比較客觀的、中肯的批判,固然是因為他學問功底深厚淵博,但更重要的還在於,他有著追求真理的堅定信念和追求真知的公正無私的胸懷。門派之見向來是求知路上的大敵,荀子能在最大程度上克服門派的局限,這充分表現了他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