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的“亞裏士多德”——荀子(1)(2 / 2)

荀子在齊國住了很長時間,備受齊王賞識。齊王十分敬重他的為人與學識,因此常向他征求治理國家的意見。這很快便引起了一群勢利小人的嫉恨。於是,便有人向齊王進讒言,誹謗荀子,在這種情況下,荀子被迫離開齊國。

離開齊國以後,荀子來到楚國。在楚國,他受到了春申君的賞識,被任命為蘭陵令。在任蘭陵令期間,荀子的政治才能也得到充分展示。他不僅把蘭陵治理得井然有序,而且以其人格的力量起到了化民成俗的作用。由於荀子一生勤奮好學,因此蘭陵子弟亦多好學,且蘭陵人因崇拜荀子,多喜歡把荀子的名字“卿”用作自己的名字。可見荀子影響之深、之大。

楚國的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去了蘭陵縣令之職。但他並未返回故鄉趙國,而是從此客居蘭陵,從事著述、講學活動,直到離開人世。他還培養了大批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斯、韓非、浮丘伯等。

荀子一生不僅以好學聞名於世,而且以善於勸人為學,善為人師而名垂史冊。他在長期的刻苦學習研究中,總結出了豐富的治學經驗,這些經驗如今保留在他的鴻篇巨著《荀子》一書中。

荀子不僅精心研究儒家典籍,而且以傳播儒家典籍為己任。荀子通曉儒家經典,因此傳授內容也相當廣泛。秦漢以來所流行的儒家經典以及對這些經典的解說,大都來自荀子,以至後人將其尊稱為“傳經大師”。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論》說:“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自七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近代學者梁啟超說:“漢興,諸經皆傳自荀卿,其功最高不可誣。”傳授儒家經典,的確是荀子對儒學也是對中國文化的重要貢獻。

荀子之所以耗費大量心血傳授儒家經典,是因為他認為儒家經典有教人向善的作用,因此要把自己培養成賢德之人,必須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儒家諸經還能為當政者提供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根據,因此學習儒家經典,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勸人學習儒家諸經,是荀子勸學的重要內容,而荀子本人則以其親身實踐,為世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罷官居鄉的荀子已近垂暮之年,然而弘揚儒學的神聖使命激勵著他,使他忘記了仕途的坎坷,忘記了老之將至。他毅然拿起那支鋒利的筆,忘情地撰述著,勤奮地思索著,將幾十年治學所凝成的思想成果,毫無保留地傾注於筆端,終於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一部鴻篇巨著——《荀子》。它不僅是荀子一生治學經曆的真實寫照,而且成為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至今仍有其重要價值。

“學不可以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荀子·勸學》中一段至理名言,它不僅是這位睿智哲人為後世學子提出的衷心勸告,更是他一生勤奮求知,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終生跋涉,從不懈怠的生動寫照。

荀子不僅作為儒學的一代宗師永遠載入中國文化史冊,而且作為一代名師,永遠活在曆代學子的心中。

荀子其書

在儒家典籍中,無論是記載孔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論語》,還是凝練孟子聰明睿智的《孟子》,都是其門人弟子輯錄而成的。惟獨《荀子》一書,其中的絕大部分篇章都是荀子親筆寫成的。這部著作不僅是荀子一生治學的思想結晶,而且向人們展示了他治學以及為人處世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與孟子一樣,荀子從許多方麵發揮,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他所提出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雖然立論的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方法不同,但在勸人向善方麵卻有異曲同工之效,因此,在人性論問題上,荀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另外,《荀子》一書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論述,則不僅是荀子對儒學的貢獻,而且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

透過《荀子》一書,我們就可以窺見當時百家爭鳴所涉及的幾乎所有問題,以及荀子對這些問題的獨到而深刻的見解。荀子學識淵博,思想嚴謹,才思敏捷,《荀子》書中每一篇章都有其明確的主題,環繞這一主題所進行的嚴密邏輯分析與推理、論證,都充分展示了荀子治學的態度與風格。《荀子》一書,不僅是一部邏輯性強,說理透徹、精辟的哲學巨著,而且又是一部文風自由流暢、文筆優美、內容充實、極具文采的文學巨著。它的許多篇章,今天仍為人們竟相傳誦,成為千古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