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是“潛能之母”
有一位拳擊評論家說得好,“把人打倒的不是重拳,而是暗拳。”現如今,把人打倒並阻止潛能發揮的,並不一定是壓力,而是自己的心態或心理承受力,但也不否認,壓力是當代人麵臨的嚴峻問題之一,我們每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同樣受著壓力的困擾。
事實上,任何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壓力。說到壓力,問題不是“你是否遇到過壓力”,而是“受到什麼壓力的影響”及“這些壓力是怎樣影響你的”。有些壓力,隨著你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就能夠完全避免,而有些壓力則無法避免,所以,我們有必要學會怎樣對付它。
有人說:“需要是發明之母。”同理,壓力可以稱之為“潛能之母”。壓力可以促使人尋求更好、更聰明的處世方式,壓力會激發人的潛能,從而創造出驚人的業績。媒體上常有此類報道,有些演員當有重要觀眾來觀看演出時,他們的表演往往特別出色。運動員也是如此,有些運動員在大賽中,水平發揮得極好,可以打破世界紀錄。這是因為他們感到了壓力,並讓壓力產生了正麵效果——激發出了潛能。
很多人都願意接受身體上的刺激與震撼。他們常常甘心自掏腰包去觀看恐怖電影,或者乘坐那些驚險刺激的遊樂設施,比如翻滾過山車。他們這樣做,隻是為了享受那種“被嚇得半死”的身體刺激。但這種做法如果用到精神方麵,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正確認識壓力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感謝壓力所賜予的“副產品”——它能激發人的潛能。古人雲:“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置之死地而後生”。意思是說,事情往往到了壓力的關頭才會有轉機,當事者才不得不絞盡腦汁,思考轉危為安的方法。因為,壓力可以激發他們的潛能和靈感。
萊克爾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十幾年前,她失業了。當時,她已經離婚,又沒有固定的收入。由於未受過正規教育,又沒有謀生特長,生存危機頓時降臨到了她的頭上。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嚐試著創業時,她又選錯了從商時機,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境遇比先前更慘。可是,她並未因此放棄希望。
無奈之際,萊克爾帶著兩個女兒回到了故鄉夏威夷。一天,她去市場買罩袍,發現這些服裝隻有一種尺碼,並且花色非常單調,缺少應有的變通。這種服裝由當地的染織廠生產,樣式千篇一律,做工也很粗糙,很不適合人們在特殊場合穿著。危機中的萊克爾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商機,遂決定改良這種產品,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當時,朋友對她的想法提出過質疑,但萊克爾充滿了信心。她以僅有的100美元作為投資,開始在家為他人改縫由她設計的衣服。由於她改縫的衣服美觀、實用且風格獨特,因而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她的生意愈做愈大,後來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公司。萊克爾在壓力中釋放出的靈感和潛能,不但挽救了危機中的自己,而且還促成了她事業上的成功。
萊克爾的事例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但一個養尊處優的人是不可能想到這樣做的,因為這樣的人沒有壓力感,根本不會去積極發掘自身的潛能。而人們一旦調動起自己的潛能,則其力量是令人驚訝的。正因為如此,成功學者安東尼·羅賓才說,“壓力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是否受壓力的擺布。”命運是由自己來把握的,我們應該主宰命運,應該向壓力發起挑戰。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經受過無數次的壓力,一個時常生活在壓力中的人,才更看重自己才智的發揮。所以,我們不應逃避壓力,相反,為了挖掘自己的潛能,還應適時地為自己創造一定的壓力環境。
壓力讓人置死地而後生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有一次劉邦派韓信去攻打依附於項羽的趙國。
趙王與成安君陳餘得知後。立即把號稱20萬大軍的隊伍集結在井陘口,準備迎戰。謀士李左軍建議成安君一麵堅守不出,一麵派奇兵截住韓信的退路。可是成安君自信力量強大,沒有接受這建議。韓信得到這個情報後非常高興,他大膽地帶領著部隊出發。當時他雖號稱有人馬幾萬人,但實際上隻有1萬多人,與趙國相比,力量很懸殊。到了離井陘口30裏的地方,韓信突然下令:“就地駐紮!”到了半夜,他又把官兵從睡夢中叫醒,緊急集合,部署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