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就是希望與現實之間的撞擊,希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越大,施加在人們身心上的壓力就越強,最終產生的動力也就越大。這種撞擊就好像榨油原理一樣,過去在榨油前,榨油工人把棉籽炒熟放入榨油機內,然後用撞杆使勁撞擊,當撞杆的撞擊力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油便漸漸地從榨油機內流入油池,如果沒有這種撞擊或者撞擊的力度不夠,那棉籽就不會榨出油來。人們在工作過程中也需要這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對事業的追求,來自與同事的互相趕超,來自上級和老板的表揚批評,來自酬金、地位以及自身潛能的不斷提升。有壓力才有緊迫感,才有完成任務的自覺行為。
當然,為自己施加壓力時一定要注意力度是否適宜,即這種壓力是否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相符。適度施加壓力就像給輪胎打氣一樣,不能使輪胎因壓力超負荷而爆裂。但是,也絕不能因為怕壓力過大而不施加任何壓力,因為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壓力就不會擁有進步。
壓力一定要有,但要適度,壓力適度才會轉化成動力,如果壓力過小,人們就很容易變得消極懈怠,當然不可能在壓力的推動下不斷發揮個人潛能;如果壓力過大,以至於超過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人們又會被壓力壓垮,有時甚至會因此而一蹶不振,同樣不能達到激發鬥誌、鼓勵士氣的作用,最終也就無法實現成就一番事業的偉大目標。
常想身後有狼追趕
壓力能激發人的潛力。適時而適度的壓力是成長的必備養分,更是成就亮麗生活的重要元素。
有位年輕選手,第一次參加馬拉鬆比賽便獲得冠軍,而且還打破了世界紀錄。當記者采訪他,問他是怎麼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時。年輕選手回答說:“因為,我身後有一匹狼!”
他的話讓所有在場的人全都驚恐地回頭張望,但是,他身後並沒有狼啊!
於是年輕選手給大家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三年前,我在一座山林間,訓練自己長跑的耐力。每天淩晨,教練就叫我起床練習,但是,即使我盡了全力練習,卻一直都沒有進步。直到有一天清晨,在訓練的途中,我忽然聽見身後傳來狼的叫聲,剛開始聲音很遙遠,但是沒幾秒鍾的時間,就已經來到我的身後,當時我嚇得不敢回頭,隻知道逃命要緊。於是,我頭也不回地往前跑,而那天我的速度居然突破了!”
“教練當時對我說:‘原來不是你不行,而是你身後少了一隻狼!’我這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狼,那是教練偽裝出來的。從那次之後,隻要練習時,我都會想象身後有一隻狼正在追趕,包括今天比賽的時候,那匹狼依然追趕著我!”
如何激發自己的潛能,是許多人追尋的目標。為了發揮潛能,有人隨時調整自己的思考與習慣,讓自己麵對更多更新的挑戰,並不斷地突破自己、超越自我。
有一個著名的鋼琴大師做指導教授。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行,回去繼續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叮囑學生。
學生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都沒提。
學生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沒有感到任何進步,學生感到越來越沮喪和氣餒。
三個月後,學生決定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學生。“彈奏吧!”
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那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興奮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有時隻是缺少激發潛力的動力。有人把“吃苦當作吃補”,意思就是從各種壓力中,發揮堅毅的生命力,展現驚人的創造力。如果一個人感受不到壓力的存在,更高的潛在能力很難激發出來。
每個人都要想象自己的身後有一隻狼。適當的壓力,不僅是我們發揮潛能的刺激因素,更是讓我們挑戰自我的最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