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讓壓力成為激活思維潛能的動力(1)(1 / 3)

人們熟悉的“急中生智”這一成語,又寫作“情急智生”,意思是在萬分緊急情況下猛然想出了好主意、好辦法。古今這一類事例很多,如諸葛亮的“空城記”、曹植的“七步詩”、劉備的“聞雷拾箸”,最為婦孺皆知的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了。在生活中,有些司機或機械操作手在遇險情時采取了合理舉措,連自己都意想不到;有些運動員或考生,越在緊急時刻,越能發揮出平時難以達到的最佳水平。這都是急中出智慧的結果。這一切皆表明,壓力可以激活思維潛能,變不可能為可能。

危急之下常有奇跡產生

根據科學試驗得出結論,人的大腦及身體的潛能是巨大的,遠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這與人們感知現實外界的程度有關,也與外界環境的拉動有關。

在二戰期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美國上等兵卡瓦多一個人在守衛一架戰鬥機,時近中午,他有些疲倦,正想找個隱蔽處休息一下,這時突然從他側麵躥出兩個德國兵,同時舉起槍刺刺向他,他已來不及撥動槍機,隻是本能地向後跑,兩個德國兵窮追不舍,眼看他已到絕路了,這時他看到了飛機,他縱身一躍,即跳到了飛機翅膀上,接著德國兵被流動崗哨發現擊斃。後來卡瓦多量了一下飛機翅膀離地麵的高度是260厘米高,至於他是怎樣跳上去的,鬼才知道,但事實上,他確實是跳上去了,這就是壓力下迸發出的人的潛能,它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

有一次,一個士兵掉進湖裏,岸上的人都不會遊泳,亂作一團。拿破侖過來後,命令士兵遊回來,士兵掙紮著說不行。“我說你行你就行!”拿破侖從士兵手裏接過槍,朝士兵前麵的水麵打了幾槍,命令士兵趕快遊回來,否則就槍斃他。士兵見狀嚇得掉過頭來,並奇跡般遊回岸邊。

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壓力之下,更有奇跡。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外界施加的壓力轉化為內心壓力,以此尋求突破。

二戰期間,美國空軍使用某公司生產的降落傘。這種傘的合格率為99.9%,這在當時是相當好的。但軍方不滿意,他們認為合格率應該達到100%,因為99.9%的合格率意味著1000個傘兵中,會有一個人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而喪命。對此,公司一再堅持降落傘100%合格隻能是奇跡,不可能做到。幾番下來,軍方也不再同公司討價還價,而是每到交貨時,從中任意抽出一把降落傘,請廠商負責人背上親自從飛機上跳下。廠商從此什麼話也不說了,沒日沒夜地絞盡腦汁提高產品質量,結果奇跡出現,降落傘的合格率還真達到了100%。美軍從這件事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經驗:逼一逼,大有益,項著壓力勇於突破就能創造奇跡。

就像壓痕機一樣,當壓痕機壓下去後,才會有完美的包裝。人也一樣,隻有在認真麵對壓力,克服壓力後,才會擁有自己的成功和完美,才會創造令人自豪的奇跡!隻要生命積極勇敢地麵對壓力,就能用壓力激發潛力,就能將壓力變成動力。

改變思路,壓力之下就有活路

在各種各樣的“路”中,最複雜的是人的思路,最難改變的是人的思路。變壓力為動力,首先要改變人的思路,把解決問題的常規思路顛倒過來這就是逆向反求的思路。當你用逆向反求的思路解決同一問題時,有時會比常規的思路更有效。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一個小孩不慎掉進水缸裏,要把他救出來就得使人和水分開。大多數小朋友想的是“人離開水”,這就是常規思路,按照這種常規思路救人的方法是“把人從缸裏拉出來”。司馬光則不然,他想的恰恰相反,不是“人離開水”而是“水離開人”,這就是逆向反求的思路,按照這種逆向反求的思路救人的方法是“砸缸”。“把人從缸裏拉出來”和“砸缸”,哪一種方法好呢?由於缸高,小孩的力氣和身高都不夠,采取第一種方法“把人從缸裏拉出來”很難,采取第二種方法“砸缸”則比較容易,逆向反求的思路產生了解決同一問題的巧辦法。

“人離開水”和“水離開人”是互為相反的思路。

“把人從缸裏拉出來”和“砸缸”是互為相反的方法。這兩種相反的思路和相反的方法解決的問題卻一樣——救人。采用哪種思路和哪種方法救人,這就要看是誰救人,假如是大人去救掉進水缸的孩子,那就沿著常規的思路,用第一種方法救人。假如是小孩去救掉進水缸的孩子,那就得打破常規的思路,用第二種方法救人。當然,打破常規的思路不僅僅是對常規思路的逆向反求,還有許多思路以及相應的方法。正如伽利略臨終前說過的一句話:“科學是在不斷改變思維角度的探索中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