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讓壓力成為激活思維潛能的動力(1)(2 / 3)

讀者一定有這樣的體會:問題已解決時,總覺得解決問題的這種具體方法其實並不難,難的是事先怎麼也想不到有這種解決方法。“事先怎麼也想不到這種方法”,這就是一個思路問題。“砸缸”,誰不會!但是,麵對掉入水缸的孩子,想到“砸缸”的方法卻非易事。思路與方法相比,哪個更重要呢?依筆者之見:思路比方法更重要。在許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方法,而是沒有想到方法的方法,由於沒有想到方法的方法而沒有方法。這種想到方法的方法就是思路。

很多思路是在情急之下生成的。急中生智是一種應激心理現象。應激是一種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感狀態。在應激狀態下,人一般有兩種表現:一種是急中生智。即因緊張而使神經係統與機體進入高度的激活狀態,這時思路明晰,動作敏捷,能迅速作出大膽而合理的舉動,甚至創造奇跡。另一種是茫然無計。即因過度緊張抑製了人的智能活動,使認識、判斷、決策能力降低,以致驚慌失措或呆若木雞。

能急中生智的人,其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程度都很高。他們才思敏捷、敢於打破思維定勢,在危急時頭腦裏能立即產生許多應激辦法,並且當機立斷、付諸行動;而那些輕易不肯改變自己思維方式的人,如刻舟求劍、削足適履者,自然不可能急中生智。

情急生智首先心裏要有“智”。這個“智”,就是知識、經驗和運用知識、經驗進行創造活動的能力。所以,要能急中生智,平時就要多讀書報,努力學習各種文化科學知識,積累社會生活經驗,並善於運用。此外,情急智生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堅強的意誌,還要培養鍛煉自己善於應變的能力。

在二戰期間,一艘美國驅逐艦停泊在某國的港灣,那天晚上萬裏無雲,明月高照,一片寧靜。一名士兵按例巡視全艦時突然站立不動,他看見一個烏黑的大東西在不遠的水上浮動著。他驚駭地看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可能是從一處雷區脫離出來的,正隨著退潮慢慢向著艦身中央漂來。抓起艦內通訊電話,他通知了值日官,值日官馬上快步跑來。他們也很快地通知了艦長,並且發出了全艦戒備訊號,全艦立刻動員起來。

官兵都愕然地注視著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了解眼前的狀況,災難即將來臨。

軍官立刻提出各種辦法。他們該起錨走嗎?不行,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動引擎使水雷漂離開?不行,因為螺旋槳轉動隻會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艦身。以槍炮引發水雷?也不行,因為那枚水雷太接近艦裏麵的彈藥庫。

那麼該怎麼辦呢?放下一支小艇,用一支長杆把水雷攜走?這也不行,因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同時也沒有時間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劇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比所有軍官所能想的更好的辦法。“把消防水管拿來。”他大喊著。大家立刻明白這個辦法有道理。他們向艦和水雷之間的海上噴水,製造一條水流,把水雷帶向遠方,然後再用艦炮引炸了水雷。

在危急的情況下,人們為了擺脫困境,往往能夠激發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或者說自身的潛能。正像這位水兵一樣,他為了擺脫即將麵臨的災難,進行了冷靜而正確的思考,終於想出了解決之道,既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也挽救全艦人的生命。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內都有這種天賦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因此,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危機,隻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朋友們去努力開發自己的潛能吧。

人的許多創造都是在壓力下催生的

人都是有惰性的,誰都願意享受沒有任何壓力的輕鬆,誰也不想在沉重的壓力下艱難前行。對於這種惰性,我們不能任其放縱,因為放任惰性就意味著姑息無能。要想克服惰性,就必須給自己施加適度的壓力。隻有在一定的壓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潛能。

動力是由壓力產生的,如果一個人試圖逃避壓力,那麼他就會失去動力。當然,這種壓力必須是適度的,不能過大,如果壓力大到了超出自身承受的最大限度,那不僅無法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而且還會使人在巨大的壓力麵前喪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壓力適度,不但是信念的最好保障,而且往往能把潛能發揮到極點,創造出令人震驚的奇跡。可以說,適度的壓力是潛能之母,適度的壓力能夠使人們產生充足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