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自己真正立於天地之間的,不是命運,不是父母的躈蔭,不是他人的幫助,而是自己實實在在的生存素質,即能力和本領,如,學習的素質、工作的素質、競爭的素質、交際的素質,等等。這些素質是每個人的立世之本。而這些素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打拚出來的,磨煉出來的。不努力塑造這些生存素質,人生就要麵臨重重的壓力;塑造好這些素質,人生就有了動力,就能從順利走向勝利。
本事才是立身的支柱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準確地說,一個人要在社會中能很好地生活下去,主要依靠的是本事,即才能。因為隻有本事才能創造效益,創造財富。
金錢、地位、名望都可能在一夕之間失去,可是你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重新開始,創造更好的生活。
據說很早以前,有個國王遊興大發,帶著女兒乘船出海遊玩。突然天氣驟變,狂風怒吼,海浪衝天,一下子把他們的船刮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家。
他和女兒上岸後,就向見到的人述說他們的身份及不幸的遭遇,可沒有人相信他們的話,加上他們又沒帶一文錢,最後,竟落得沒人理的地步。為了生存,國王隻好去找活幹,別人問他有什麼技藝,他說什麼都不會。沒辦法,最後他隻好給人家放羊,成了牧羊老人。
過了幾年,當地國王的王子出外打獵,碰巧遇上了牧羊老人的美麗俊秀的女兒,他被眼前的這個姑娘迷住了,發誓要娶她為妻。回家後,便和國王、王後說了這事。國王、王後都不同意,認為一個王子娶一個牧羊女做妻子,簡直就是辱沒自己的門第。可王子執意如此,國王、王後隻好委派一個大臣去找牧羊老人提親。
沒想到,牧羊老人一點兒也不感到吃驚,反倒問:“王子有什麼特長嗎?”
大臣感到非常意外,便說:“牧羊老人,你的女兒是嫁給王子,王子要特長有什麼用?普通人學點技藝,是為了養家糊口,他是國王的繼承人,有的是疆土和財富,他要特長幹什麼?”
牧羊老人卻說:“他沒有一技之長,我不會把女兒嫁給他的。”
大臣隻好回去如實稟報。國王又派了一個大臣來遊說,牧羊老人照舊這樣回答。
為了娶到牧羊老人的女兒,王子決定去學一門技藝。他喜歡製作陶器,於是就開始學習製陶術。最後,王子掌握了這門技術,製作出最精美的陶器。他帶著自己製作的陶罐去見牧羊老人。
牧羊老人問:“這個陶罐你能賣多少錢?”王子回答:“每天做兩個,每個陶罐能賣一個銀幣。”
牧羊老人說:“今天兩個,明天就是四個。很不錯。我如果有一技之長,就不會放牧了!”他答應了王子的求親,並向王子述說了自己因沒有一技之長而遭遇的種種不幸。
這雖然隻是個傳說,但它生發出來的道理卻是現實的。人生無常,權力、地位並不是能讓一個人永遠站立著的支柱。一旦有一天這一切突然間消失了,而你卻猛然發現自己並無可以賴以糊口的一技之長,到那個時候該是多麼可怕。所以,未雨綢繆,掌握一項特長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個故事中的牧羊國王,當他一無所有,也無非分之想,隻想獲得生存權利的時候,沒有人對他的過去感興趣,沒有人對他的國王地位感興趣,所有能夠幫助他的人,也隻對一個問題感興趣,那就是你能做什麼,“你有一技之長嗎?”
因此,他選女婿的時候,就要求王子必須要有一技之長,這樣才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溫飽無虞。
看來,即使一個人在現有條件下衣食無憂,也要試著想一想,自己是否擁有一件特殊的技能,是否有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有用的獨門秘器。
這個問題,也許在平時顯得很突兀,但當有一天,你不再是“國王”,可能就要必須用另一種方式去尋求你的人生價值。
明陳繼儒《小窗幽記》中說:“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無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會之人最勞。”這段話和前麵的故事所體現的思想是一致的:人,隻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立足,就可以實現自我價值。
春秋戰國時的公孫龍就很看中人的一技之長。他曾對他的弟子說:
“沒有特長的人,我一概不收他們做弟子。”一天,一個身穿粗布衣服、腰係麻繩的人來見公孫龍,想拜公孫龍為師。公孫龍問:“你有什麼本事?”
來人說:“我的嗓門很高。”公孫龍問他的弟子們:“你們當中有誰比他的嗓門高嗎?”弟子們回答:“沒有。”於是公孫龍收他做了弟子。幾天後,公孫龍一行要去遊說燕國,來到黃河邊上,而渡船卻在對岸,這時,公孫龍要那個嗓門大的新弟子呼喚船家,那弟子隻喊了一聲,渡船就劃了過來。倘若公孫龍沒有這麼一個嗓門大的弟子,還不知要等什麼時候才能把渡船等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