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讓壓力成為塑造個人素質的動力(1)(2 / 3)

因此,在所處的生活領域中,必須讓自己明確這樣一種態度,隻有憑借本事才能為自己爭得一席生存之地,在遇到危難之時,主要也憑借自己的本事來自己拯救自己。

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女律師準備第一次出庭辯護,內心緊張不安:

“我不要神色拘謹,說話不順。我不要被人家看出我是第一次出庭,沒見過世麵。我不要被人看作太年輕,沒經驗。我不要被人看作太幼稚,沒本事。我不要……”

她掉進了一連串的“不要”、“不能”、“可別”之類的陷阱裏,她總是擔心出錯露怯,害怕挫折失敗。這當然屬於消極的自我暗示。可是,事情往往是你不要什麼,你害怕什麼,卻偏偏會出現什麼,得到什麼。因為她的大腦裏產生了一係列糟糕的圖象。有關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裏多次出現的圖象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如打高爾夫球,你總是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大腦就會浮現出“球掉進水裏”的情景,那麼事情必然不妙。

許多人在當眾演講、與人交際、求職麵試、與異性約會、參加某種比賽等活動中,尤其是初次參與這些活動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消極的心態,都會掉進一連串“不要”的陷阱裏。

那麼,這位女律師應當怎樣自我調整呢?她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希望發生的情景上,她應當在心裏說:“我相信我能行!我相信自己一出庭就顯得很有精神,很有氣質。我希望一張口辯護就使人感到我精通法律,主持正義,我的論點是有充分的事實為依據的。我希望語言流暢,論辯有力,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和興趣,贏得人們的讚成與支持……”於是,她就想象那種充滿自信、論辯有力的具體情景,經過這樣的練習和準備,她就會在第一次出庭辯護中獲得成功。

棄舊圖新,改變自我意識,必須要自我肯定。你隻有認定“我能行”!

才能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整。

“生活告訴我:我能行!”這是一位青年人的親身體會。他說:

我從小體弱多病,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快速奔跑,也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幹活,自感事事不如人,慢慢地養成了膽怯、孤僻的性格,從不敢冒險進取。長輩們說:“這孩子長大不會有什麼出息。”父母對我的未來也不抱什麼希望,時時遷就我的軟弱,說我撿條命已經是千幸萬幸的事了。

不知是受到何種魔力的驅使,在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可以不參加期中考試時,我衝口而出的話竟是“我能行!”然而話一出口,我又後悔,因為自文理分班後,我就病倒在床上了。一個多月,課程落了一大截。可現在……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被逼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我痛罵自己:“逞什麼能,真是瘋了!”幾次想對老師說不考了,又難於啟齒,隻好咬緊牙拚一場。苦過累過,那次考試我居然名列第一!

從荒僻的鄉村來到繁華的城市,又有了自卑感。開學後不久的一次聯歡會上,城市同學大顯身手,吹拉彈唱樣樣令我羨慕不已,自愧弗如隻能當個觀眾。不知是誰非要我“露一手”,心慌意亂中,我暗暗對自己吼道:“我能行!”努力鎮靜下來,鼓足勇氣講了一個民間笑話,沒想到同學們笑得前仰後合,報以熱烈的掌聲。

第一次參加詩賽,信心不足。全國性的征詩賽,我一個無名之輩還想得獎不成?我又給自己打氣;不參加怎麼知道行不行呢?盡管如此,抄詩時,手仍然顫抖得難以控製。時隔數月,傳來消息,我的詩獲得優秀獎。

“我能行!”成了我的座右銘。這句話不同於“芝麻開門”之類的咒語,它實實在在能鼓舞人,給人以自信和勇氣,發掘出自身的潛在智能,並使之有展示的機會。

擺脫舊的自我,進行積極的心理調整,不要顧慮這是“逞能”、“發瘋”,而要對自己提出較高的要求,敢於把自己逼到進退兩難的境地。事在人為,你說“我能行”,你就能行!即使一時沒有達到目標,你也會從實際努力中增長了見識和才幹。有人說,盲目自信也會導致失敗。不錯,但導致失敗的原因是“盲目”而不是自信,而且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你摸到了事情的深淺難易,不再盲目了,這就是一種進步和發展。請不要忘記,棄舊圖新、心態積極本身就意味著不怕失敗。你在心裏說你能行,並付之行動,你就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