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開放的,世界才是開放的。自己開放的首要條件是眼光開放,看的多,看的廣,看的全,才能長見識,長思想,長智略,長才能,長水平,長素質。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眼光的開放程度,對如何做事和處理問題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高素質的人,高水平的人,都是眼光開放、見多識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高屋建瓴的眼光,都需要有俯瞰全局的視野,都需要有顧全大局的思想,這樣,做起事來才能點麵結合,條塊清晰,條條成理,頭頭是道,問題明確,事情圓滿,一切都能做得有板有眼,順理成章;而那些目光短視和偏見之人,做起事來常常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因循坐誤。所以,做事情必須要有開放的眼光,開放的胸懷,開放的思想。有了這種開放,我們才能給自己安上一雙千裏眼,裝上一對順風耳,從而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讓萬事萬物皆備我心中。
另辟蹊徑,別有洞天
善於做人處世的人,往往都能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畢竟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麵的,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而且多角度地研究問題,也更容易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更容易去解決問題。
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埃爾科茲酒店的電梯裝載量不夠,酒店召集了一些專家和工程師來討論,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結果大家意見一致:多裝一部電梯。但是這需要從底層起,每層樓都進入施工。正在工程師和建築師們在熱議討論安裝事宜的時候,一位正在拖地的清潔工人聽他們說要給每個樓層打洞,就說:“那這裏就會亂成一團粥了,還怎麼營業啊?”
“當然,不過我們會處理好的。”一個工程師說。
另一個人說:“如果要考慮它的未來,而不至於影響營業的話,我們也隻能這麼做了,因為不裝一部電梯不行啊。”
清潔工人拄著拖把,看著他們:“你猜如果讓我來幹的話,我會怎麼幹?”
一位建築師好奇地問:“你會怎麼辦?”
“我會把電梯安裝在酒店的外麵。”
建築師和工程師們麵麵相覷。
後來,他們真的把電梯裝在了酒店的外麵。這是建築史上的第一次建築革命。
現實中,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會被固有的常識給困住,思維都在一個圈圈裏打轉,誰能突破這個桎梏,看到問題的另一個層麵,誰就可獲得思維上的升華。
為人處世也是一樣,不要總是依照舊俗常規來做事,偶爾另辟蹊徑也會有驚喜。
《戰國策·韓公仲》有則故事頗能讓人回味。
公元前293年,秦國與齊國連橫之後,向韓、魏兩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韓、魏兩國麵臨共同的威脅,但它們之間卻貌合神離,互相之間並不信任,也不願意真誠合作,而是互相推諉,誰都不願意打先鋒,結果連連敗北。後來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企圖將韓國拋在一邊,單獨同秦國議和,形勢變得對韓國十分不利。
這時有一位謀士對韓相公仲說:“雙胞胎的長相非常相似,隻有他們的母親才能分辨清楚;利與害在表麵上也很相似,隻有明智的人才能分辨清楚,看透它們的本質。您的國家目前正麵臨著利與害相似的情形,也需要由明智的人把它們分辨清楚。如果能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就能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否則就會敗壞綱常、帶來禍患。如果秦魏聯盟不是您促成的,韓國就麵臨遭到秦魏圖謀的危險;如果韓國追隨魏國去討好秦國,那樣韓國將依附於魏國並遭到輕視,韓國國君在諸侯中的地位就降低了。那時候,秦王就要把他寵信的人安插到韓國做官,這樣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謀士層層遞進地分析引申出如何判斷當時的政治局勢後,又說:“從目前的形勢分析,你不如主動去撮合秦、魏進行和談。兩國和談成功與否,對於韓國都會很有利。若和談成功,是你穿針引線撮合而成,韓國就成了秦魏聯合的門戶,既可以受到魏國的推崇,也可以得到秦國的友善。再說,秦魏不可能永遠互相信任,秦國會因為得不到魏國的援助而發怒,一定會親近韓國而遠離魏國。魏國也不會永遠服從於秦國,一定將設法親近韓國而防備秦國。這樣您就可以像選擇布匹隨意剪裁一樣輕鬆。由此可見,如果秦魏聯合,它們都會感謝您;如果秦魏分裂,兩國又都會爭取您。這樣做,進退對韓都非常有利。希望您能下定決心。”
從中可以看出,這個謀士不隻是站在韓國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且是從全局觀察,從而得出化被動為主動的辦法——主動撮合秦魏和解,同時取信於兩國,而使整個局麵向著有利於韓國的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