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反觀自己才能獲得認識上的升華
現實中,一個人要對自己主動進行認識很難,而要對自己日已形成的習慣進行斧正更難,如果有誰針對自己完成了這一自我認識那就是一大進步。而事實卻往往是另一回事。比如:
每當有人問起,特別是當他失望的配偶或頑皮的孩子問起時,他一定矢口否認地說:“我一切都很好呀!”然後立刻舉出他擁有的各式資產,以證明他的確是功成名就,不虞匱乏。但事實上,他早已不再雄心依舊,惰性、故步自封已侵蝕了昔日的頭腦。
我們需要具備一種反向思維來反觀自己,這樣才能找到症結所在。
社會學家老早就警告過世人,以產品為導向的現代社會,會使人性漸失。古往今來的哲學家,不斷提醒人們要“認識自己”,但是古聖先哲卻沒有提出具體準則,讓我們知道如何行動,才能獲致足以支配個人命運的“自我了解”。
古希臘德爾菲的女祭司說“認識自己”時,她並非隻對希臘人而言,這句話也對全人類點出了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之於個人生存,就如同食物、衣服之於肉體一樣。
西塞羅也說過,“認識自己”的格言不僅旨在防止人類過度驕傲,也在於使我們了解自己的價值何在。
對自己認識不清的人將大禍臨頭,因為不勝枚舉的現代疾病,奪去了人類特有的免疫力。他拜倒在電視機前,接受各式各樣誤導自我認知的謊言,麵對這排山倒海的壓力,他毫無抵抗力。出於對自己社會階級的罪惡感和對安全感的渴求,他加入了追逐名利的行列,瘋狂地卷入競爭的漩渦,卻置本身的天賦本能於不用。大多數人都過著平靜而絕望的生活。
“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這是我們一生中要努力追尋的目標。哪一種事情適合自己幹?如何讓周圍的朋友喜歡自己?可以說是你事業成功的關鍵。
唐代有一個和尚,叫惟信禪師。一天他對眾徒弟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休歇處,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說了這番話,禪師問眾徒弟:“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眾徒弟皆默然……
禪師的話其實一語道破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過程。
我們每一個人降臨世間,從此就注定踏上了人間的漫漫道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帶著孩子氣的眼光來關注和審視我們的世界,在孩子的眼睛裏世界上的萬物總是那麼的美好和充滿了奇跡,我們的人生就好像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可以確定的,是可以確信的,我們所見到的一切讓我們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和渴求。但是當我們一天天長大的時候,當我們以少年的情懷去看待我們周圍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時候,當我們盡情地揮灑青春時光的時候,當我們做著很多自以為是的事情的時候,當我們的欲望越來越多的時候,當我們給自己加了許多人生本來不需要的條條框框的時候,世界在我們的眼中不再是從前的世界,它是虛偽的、光怪陸離的,我們常常形容人世的一句話就是人世險惡、活著真不容易,此時便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然而當我們在曆經了滄桑之後,回過頭來再細細思量和反思我們的人生軌跡的時刻,卻驀然發現:在我們的人生軌跡上改變的是我們自己,世界還是那般的世界,此時便是那“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地了。然而,在此階段人生往往已經過去了大半,我們中很多的人都隻能留下一聲深深的歎息。
是啊,純真的人生其實很簡單。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中,我們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打破那些在俗世中我們強加給自己的條條框框,還給自己一個真實、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呢?做到這一切並不難,隻要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給自己確立一些基本的處世原則,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常常換一個思考的角度,改變一下行為的方式。
生活快樂,源於凡事看得開
假如我們在生活中能從自己獨特的角度上看待事物,那就會減少許多麵臨的煩惱。下麵,我們用幾個現實的小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人坐在輪船的甲板上看報紙。突然一陣大風把他新買的帽子刮落大海中,隻見他用手摸了一下頭,看看正在飄落的帽子,又繼續看起報紙來。另一個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謝謝!”他仍繼續讀報。“可那帽子值幾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慮怎樣省錢再買一頂呢!帽子丟了,我很心疼,可它還能回來嗎?”說完那人又繼續看起報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