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它試圖解決這個麻煩,它不斷地折磨自己,用各種方式尋求擺脫痛苦的方法。最後,在它不斷地砥礪和掙紮之下,那顆粗壯的沙粒天然變成了一顆晶瑩圓潤的珍珠。
生活中,會有很多事情會在我們心裏留下難以忘懷的痛苦和悔恨,甚至會因此仇恨他人,發誓不報仇就不為人。這樣,你不僅給自己的一生造成不幸,也給別人造成苦惱,給社會造成危害。一個人的一生如果這樣度過,還有什麼意義?
不管我們理由如何,懷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我們內心裏的侮辱,永遠難以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我們被鎖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裏,甚至無法為別人的幸運而感到愉快。怨恨就像毒素一樣,影響、侵蝕著我們的生命。
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和嚴重的疲倦等,是懷恨的人常有的病理症狀。一所權威的醫學院曾經作過一個調查,調查報告中說與心情較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會經常進醫院。醫務人員所做的試驗顯示,患心髒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內心裏卻被強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會造成意外事件。交通問題專家說:“發怒的時候永遠不要開車。”心裏總是惦記著丈夫不懂得體貼的婦女,比起那些心裏毫無雜念的婦女,更容易在家裏發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麵,正如同懷恨會產生破壞性一樣,愛和同情則有激發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學博士所說的那樣:“寬宏大量乃是一副良藥。”
與怨恨情緒作戰的第一步便是:首先你要確定怨恨情緒的來源。
如果我們能坦白地檢討,那麼十次之中有九次,我們會發現,其實怨恨很多是來源於我們自己這方麵的,忽略自己的缺陷與弱點,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我們總會把自己的短處變成別人的錯處,然後加以無名狀的怨恨,例如,在每一個離婚案件中,幾乎很明顯的,所謂無辜的一方往往並不如其所描繪的那般無辜。
“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說,“我們自己的過錯好像比別人的過錯要輕微得多。我想,這是由於我們完全了解有關犯下錯誤的一切情形,於是對自己多少會心存原諒,而對別人的錯誤則不可能如此。”
怨恨的根由發現了之後,我們必須盡全力對付它,因此第二件要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便是忘記它。有理智的人並不僅僅以把宿怨淘幹淨為滿足,他們還經常用新的夢想和熱誠,填進他們生活中的窪地。我們不能同時擁有兩種強烈的情感,既要愛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記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幫助別人。
在幫助別人之後,我們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善意總是多於惡意的。一所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種真正以友誼待人的態度,百分之六十五至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男男女女對對方友誼的反應的。因此,主持此項研究的博士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這句老話大致是不會錯的。”
切換角度看得失
多數人都熟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成語,它的典故就是塞翁由獨特的眼光看待命運而產生高境界的過程。有位李先生從小生活在一個家境很好的家庭,備受父母寵愛。後來考上了大學,讀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畢業後也沒費什麼周折,進了一家大型企業。那年,他才20歲,尚是一個毛頭小夥子。
他滿懷希望,也滿懷信心地走上了工作崗位。然而,接下來的一切卻讓他始料未及,單位的人際關係非常複雜,而他卻是那麼單純,甚至有些天真,他說話做事都率性而為,不懂得收斂。漸漸地,他聽到了一些議論,說他年輕氣盛,做事毛糙等等。從小就養尊處優慣了的他,那一段日子很是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