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的精神幸福如著書立說、作曲演唱、雕刻繪畫等;消費性的精神幸福如對文藝作品和表演的欣賞等。不言而喻,創造性的精神幸福遠遠高於享受性的精神幸福。
那麼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西方有一句名言:吃和睡是豬的生活。難道加上玩和樂,就是人的生活?物質幸福實際是人和動物都有的,隻有精神幸福才為人所獨有。
所以物質幸福是低級的基本的幸福,而精神幸福則是高級的、上乘的幸福。這是由人的眼界所決定的境界。
幸福源於達觀的生活態度
所謂達觀就是一種對生活很看得開的態度,是對生活的一種獨特感受。
生活,不可能隻有晴空麗日而沒有陰雨籠罩,如果隻有幸福而沒有悲哀,如果隻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麼,生活真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事實上,所有的幸福就像是一團纏結不清的紗線,它是由悲傷和喜悅構成的,而喜悅正是因為有了悲傷才是可愛的。生活的舞台上,不幸和幸運,前後相隨,魚貫而出,使我們依次體味悲傷和快樂。即使是死亡本身也會使生活更為可愛,它讓我們在現實的世界中關係更為親密。
“一顆麥粒落到地麵上死了,它還是原來的樣子,仍然是一顆麥粒;一顆麥粒如果種進土壤中死掉了,它將會結出豐碩的果實來。”死,也是通向更充實的生的道路,因此,死亡是人類幸福必不可少的條件。
毫無疑問,我們欣賞那些以勝利者的姿態、以喜悅的心態,麵對人生所必須麵對的一切的人們,他們在日常生活的鬥爭中無所畏懼,他們凡事希望,凡事相信;他們勝不驕,敗不餒;在工作中任勞任怨,不遺餘力;他們在苦難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微笑麵對生活,懷著一份感激而生活,隻有這些征服了命運的英雄才真正配稱偉大。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如果隻有豔陽高照,或者皓月當空,那麼,天空的光輝燦爛也會讓人痛苦不堪,難以忍受。這時,任何的變化,都會讓人歡欣鼓舞,心曠神怡。常言道,莫說江頭風浪險,更有人間行路難。現實生活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健康,也有病痛;有幸運,也有災難;有成功,也有失敗。在生活的海洋上,有狂風暴雨,有湍急的水流,有危險的暗礁,一帆風順隻能是我們的良好願望。我們是伴著第一聲啼哭來到人世的,也是帶著一聲歎息離開塵世的。
生活的不如意誰也不能逃脫。我們會在內心裏流淚,溫馨的家會變得淒涼;和睦的家庭有時會被拆散;彼此之間的誤解會讓親密的朋友分道揚鑣;惡意的誹謗會讓人心痛;但是,我們的眼裏看過苦難、看過黑暗,我們就不會因此而感到彷徨和失落。
曾經有人說過,解釋一張笑臉容易,說明眼角的淚滴難;解釋成功容易,說明失敗難;解釋幸運容易,說明災難難。
確實,苦難所引起的第一件事是在我們心中提出一係列的問題。
如,我為什麼會遭受痛苦?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這些痛苦?其實,我們不該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因為正是我們提出了這樣的一些問題,增加了我們克服痛苦的難度。真正能夠解決苦難問題的,不是貧乏的理論,而是關心痛苦的實踐。隻有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對待痛苦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到一種對痛苦的滿意的解釋。
基督和門徒們一起來到了一個懇求治病的瞎子麵前。一個門徒問:“這是誰的罪呢?是他自己的罪還是他父母的罪,使得他生來就是一個瞎子?”基督回答說:“兩者都不是,而是上帝的工作能夠在他身上明顯地表現出來。”他們在這個地方碰到瞎子並治好他的病,這就是問題的實際解決。現實生活正是如此,如果我們能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對待痛苦,那麼,痛苦就不是一種無意義的殘酷,而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正是通過痛苦來改變或者說鍛造我們,痛苦隻不過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用來提升我們的品格的手段。隻有經受了生活的苦難,我們才能獲得隱藏其中的善,才會去思考生活,解釋苦難。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完成自己的職責。隻有職責才是真實的,除了完成生活的職責,世界上再也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行動。職責是生活的最高目標和目的,在一切快樂中,最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對生活職責業已完成的意識。而且,這種快樂是最令人滿足的,是最不可能讓人後悔和失望的。
當我們完成了塵世間的一切工作——包括那些必不可少的、勞動方麵的、愛情方麵的或職責方麵的工作——就像絲蠶結成了小繭爾後死去,我們也要離去。雖然我們的生命短暫,但是,這是上天指派的工作,每一個人必須不遺餘力地完成這些偉大的目標和目的。當這些工作都已經完成,我們就會感受到肉體的不幸,但是,最終,我們走向了精神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