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眼光越謙卑,做人越尊貴(1)(1 / 3)

別人用仰視的目光看你的時候,你對別人來說就會顯得很尊貴;相反,如果你用俯視的目光看別人的話,那麼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尊貴地位便會旋即傾覆。這幾乎可以算是一個定理,即:你用什麼眼光看別人,別人也會用什麼眼光看你。你仰視別人,別人也會仰視你;你俯視別人,別人也會俯視你。由這個定理可以得到一個推論,即:眼光越謙卑,做人越尊貴。所謂的眼光謙卑,就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一些,眼光多看別人的長處,多看別人的優點,用低調的眼光和低調的心態還原自己的身份,還原自己的本色。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些人的眼光隻看上,不看下,隻看高,不看低。對上趨炎附勢極盡巴結之能事,對下養尊處優極盡奢華之氣派。這樣的人,眼界很俗,境界很低,思想很爛。而隻有眼光謙卑做人低調的人,才能贏得上上下下所有人的齊聲讚譽和稱許,才能使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尊貴。

心態放平和,眼界自然寬

先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富人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幸福。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幸福,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這人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什麼我一點都不感到幸福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說道:“其實幸福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幸福,隻要你心無掛念、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幸福!”這人頓時開悟;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怕別人暗害,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幸福又從何而來?於是他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這樣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嚐到了生活幸福的味道。

其實,人隻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知足常樂,那他就會時常感受到快樂。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台階不服氣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隻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相信每個人讀後都會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麵對壓力和競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脆弱不堪一擊,因此學會了退縮,承受不住生活的考驗;有的人學會了堅韌,能經得住生活的重擔。每當我們麵臨壓力和挑戰時,不妨對自己說一聲:請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

平和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平和是對人生、對社會呈現的一種境界,一種哲學。

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是否快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是為人快樂之本。人有所欲,但這種欲不能左右於人,人的一生就是在得失、輸贏之間。但人往往是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瘋狂地去追求。已經擁有的東西卻不知道去珍惜。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最真切的寫照。要知道,不切實際的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無止境地貪求外物,隻能使人迷途,使人發狂,使人煩惱此生,使人丟失平和的心。

長期的工作與生活經驗,讓我們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我們應該有一顆平和的心態。擁有一顆平和的心態,會讓人感到煩惱少了,快樂多了,友誼單純了許多,生活質量好像也高了,但關鍵是“平和”二字如何做到?因為其實我們大家都生活在社會這“名利場”中,以往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抱怨、不滿、自卑、妒忌等種種情緒或行為都使我們遠離了“平和”。

成功的商人之所以生意興隆,財源滾滾,是因為他們以和待人,和氣生財;好的官員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是因為他們以和待人,廣納良才;文人之所以人緣滾滾,是因為他們以和待人,廣結好友。

我們要擁有平和的心態,就必須以和待人。以和待人,放飛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靈領土的光環,傾聽心與心碰撞的聲音,追溯到心靈的腳步,你會發現,你的選擇沒有錯誤。你以和待人,用善良去感化他人,再冰冷的心也會融化成滿腔的熱情。也許這世上,有許多事確實讓人琢磨不透,有些人的卻讓人防不勝防,但是我們也不必築起心靈的高牆,隻要我們用真心去理解真心,用真誠去交換真誠,你的心態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