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多自然識廣
古往今來,有許多讓人敬佩的學者、作者,他們為人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認識自然和可欣賞的著作,經過專業人員的分析得出結果,有許多學者為學是得益於“行萬裏路”。行萬裏路無疑會擴大人們認識自然的眼界。
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兩次遊曆天下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跡、曆史、民俗。20歲那年,他遍遊了長江中下遊和山東、河南一帶。在江淮,他了解了有關韓信的故事;在廬山、會稽,他考察了傳說中“禹疏九江”的遺跡。後來他到舜的葬地——湖南九嶷山采訪,到屈原沉水的汨羅江憑吊。他訪問了劉邦起兵的下沛,又北上齊魯,到孔子故鄉曲阜體會孔子教化之遺風,學習鄉射之禮。司馬遷還實地考察了他《史記》中所寫的人物劉邦、蕭何、盧綰、樊噲等人的家鄉;到過信陵君的家鄉大梁,采訪到信陵君“執轡迎夷門監者侯贏”的故事。35歲時,司馬遷又作了第二次大遊曆,足跡踏遍祖國西南各地。
後來,他還隨漢武帝多次出遊。當人們讀著《史記》那豐富翔實的史料,那繪聲繪色的描寫,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時,是否會想到,那其中包含著多少“太史公”行萬裏路的艱辛!
李白素以勤奮著稱。但他瞧不起那些隻知閉門死讀書的儒生。他做詩嘲諷曰:“魯叟讀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他說,皓首窮經的儒生們隻會守著四書五經死啃書本,若問他們如何治國的方策,他們就稀裏糊塗什麼都不知道了。李白25歲起就離開家鄉漫遊各地。足跡幾乎遍及中國。他把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都傾注在詩作中。在他的筆下,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清溪行》)的清絕明秀風光,有“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蜀道難》)的蜀道,有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的雄奇景象,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將進酒》)的壯麗風光。如果沒有“行萬裏路”的實踐,很難想像他能寫出那麼多絕妙的詩句。
北宋學者胡翼之對他的學生滕章敏說:做學問的人如果隻守在一鄉一土,就會被這狹小的天地所局限,以至孤陋寡聞、猥瑣不堪,心胸狹窄。因此,必須到四麵八方去走走、看看,盡量領略一下人情世事,看一看各種事物的情態,了解一下天南海北的風俗,瀏覽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以便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這對做學問的人來說是很有好處的。
一天,他率領幾個弟子遊覽至潼關。山高路窄,他們徒步攀登到關門附近稍事休息。這時回頭環視,隻見黃河滔滔滾滾,圍繞著潼關彎彎曲曲向東奔去,而華山和中條山俊美雄奇,環抱於潼關前麵。萬裏江山,一覽無餘。麵對這雄偉壯觀的景色,胡翼之感慨地說:“看了這些就有資格談論高山大河了。做學問的人怎能隻坐在書齋裏不走出來見識見識呢!”
胡翼之的這番議論和感受,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作了一個恰當的注腳。
學會看業績、鈔票和生活的關係
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有相當的一部分人因拚命地工作也成了富裕一族,但在他們沒日沒夜地加班,拚盡全力工作之後,冷眼一看,真心相愛的女友早已離開他投入了別人懷抱,好友全戴上麵具,難辨廬山真麵目,現在你剩下的隻有所謂的戰果和冷冰冰的鈔票。
我們提倡努力工作,業績非凡,但工作畢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你把眼光隻盯在賺錢上,認為生活除了賺錢沒什麼別的樂趣,把工作作為生活的全部,變成了工作狂,無論你是老板還是打工者,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喜歡你,而你也失去了豐富生活帶來的樂趣。這樣的工作怎麼能幸福?
對於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美國知名的媒體記者喬·羅賓森認為,其實有一大部分決定於你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決心與意願。俗話說,真理與謬誤隻差一步,改變就在一念之間,對於自己的時間,工作者本身有更大的影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