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不是孩子的錯,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這種任性,實質上是一種與父母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於父母初始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著不可褻瀆的自尊心
所謂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它來自於對自己的評價和他人給予的讚揚和認可。從理論的層麵上來說,一個人的自尊心越強烈,這個人的自信心也就越高。
因為個人自尊心是一種個人要求受到尊重的感情,它力求保持自己在集體中的合理地位。在這方麵,孩子跟大人是一樣的。或許有的父母對此並不讚同,而且也很不理解孩子的自信怎麼會跟個人的自尊心聯係在一起呢?
甚至更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畢竟還隻是個孩子,他們從生下來便在自己的嗬護下成長,從當初的喂奶、換尿布,到後來的衣食住行,那一樣能少得了父母,難道孩子還會在自己麵前尋求自尊?這是很多父母在認識上的誤區。
在自尊心的詞語解釋裏麵,對於它的含義有這樣的闡述:具有自尊心的人,能夠積極履行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應盡的義務,為人處世光明磊落,對工作有強烈的責任心;在學習方麵,能夠發揚自覺、勤奮、刻苦的精神;而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一定願望的心理狀態,它必須建立在對自己和對事物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正確的自信心能使人意誌堅定,不怕困難。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自信心與自尊心兩者之間是相互依賴又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試想一個連自尊心都沒有的人,對自己、對事物都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他又如何能意誌堅定、不怕困難地去做一件事情呢?
而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他又如何能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對待工作,懷著勤奮、刻苦的精神對待學習呢?所以父母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同時,應該首先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孩子行動的內部動力,它能激發出孩子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的行動、語言、智力也隨之不斷在發展,並逐漸開始認識自己,把自己作為主體從客體中區別開來,對自己可以完成的動作總是要求自己獨立完成,而不希望有成年人來幫助,例如:
“我自己吃”、“我自己走”、“我自己拿”等。此時是父母培育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時機,如果能對他的行為給以正確的評價,將對他們個性的成長和以後的人生曆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反過來講,如果此時沒有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教育,而讓孩子去從事某些活動,他們就有可能因為生活經驗不足,遭受到挫折和失敗,同時又得不到成人的幫助和鼓勵,甚至遭到責備,他們就會因此產生自卑的情緒,給再教育帶來困難。
另外一個方麵也很值得父母重視,就是在培養孩子個人自尊心的同時,還應該檢查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影響到了孩子,是否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和對世界的認識?在許多家庭中,父母雖然也是愛孩子的,也有保護和忍讓孩子的意願,可就是沒有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來,所以在批評孩子某些不正確的言行和舉止時,從來不會顧及到孩子的內心感受,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對孩子的自尊心將會帶來很大的傷害,同時孩子也不會因此就反省自己,反而對父母心懷不滿,若進一步發展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其實這都是父母教育不得法的原因。在此,父母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孩子的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母對自己的評價。
一位心理醫生非常痛心地講述他碰到的現象:“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問題來找我,當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時,孩子就站在旁邊聽著呢!”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的臉麵被指戳得千瘡百孔,自信和自尊心又從何談起呢?所以,即便孩子的某些言行有欠妥當,父母也應該斟酌好要說的話,切忌在外人麵前對孩子品頭論足,更不應該在外人麵前對孩子的種種不是加以批駁。
孩子對父母天生有依戀行為
孩子的依戀行為是孩子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它關係著孩子將來的健康成長,更會影響孩子今後對社會發展的認知和適應能力。
當孩子逐漸長大,這種依戀性會慢慢發展成一種認同性依戀,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還可以使他們在成年後更加自信,更加信賴別人,從而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在將來穩定自己的家庭和社會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