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兒向媽媽述說自己的遭遇時,媽媽當然不能毫無表示。女兒感到委屈,心情不佳,媽媽應提供安慰與同情:“親愛的,我可以理解,你一定覺得很不好過,但願同媽媽談談可以使你的心情感覺好一些。”再往下媽媽可以做的是幫助女兒分析一下整個事件的始終,讓女兒檢查一下自己可能有的責任,同時也要對局勢的可能變化進行一些討論:“新輔導員可能是粗魯主觀一些,不注意對待工作人員的態度,但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相處,也是你參加這項服務的目的之一,如果你能夠想出辦法與莉莎小姐的關係處得融洽一些,對你今後的工作會有好處,也鍛煉了你與人相處的本領,你覺得如何呢?”這樣媽媽既給夢茹一些十分切實的指導與幫助,又避免直接站到她的位置上替她處理問題,給夢茹留下了思考和發展的空間。因為畢竟是夢茹的事,應該由夢茹自己解決。
媽媽在與夢茹的談話中另外一個不應有的錯誤,就是提議夢茹可以回家來。這樣既鼓勵夢茹在困難麵前逃跑,又削弱了夢茹的責任心。能夠被聘為夏令營的輔導員助手是光榮的,說明了女兒的工作能力、品德被人欣賞,擔任這項職務意味著要負責任,要帶好自己隊裏的營員。如果僅因為輔導員的關係出現問題,就放棄工作,轉回家中,置榮譽與責任於不顧,孩子的責任心與麵對困難的勇氣毅力又從何而來呢?
社會是現實的,我們應當允許我們的孩子有機會接觸生活的各種側麵並學會如何對付它們,而不是將他們與真實隔離開來,用我們的希望來操縱現實。與社會現實相通的最關鍵的方麵就是與各類人事打交道,父母無疑應給予孩子正確指導,幫助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同時取優避劣,但在具體實行上要避免專斷獨行,或越俎代庖。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理想
佳佳是一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今年7歲,卻已有兩年學習鋼琴的經曆。最近,她由父母領著到醫院看病。在醫生詢問的過程中,母親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初送佳佳去學鋼琴的時候,一進老師家門孩子就哭,一開始練琴就淚流滿麵,還可憐巴巴地哀求說:“媽媽,我真的不想學。”母親見到這種情況雖然心軟了,父親卻堅持要她學琴,並且把特長與升學聯係在一起,認為學成以後孩子就有機會成為特長生,這對上重點中學有加分的好處。另外,鋼琴老師還布置了每天必須練習彈奏4首練習曲的家庭作業,一旦孩子琴彈得不好,父親就用手指戳她的頭,還推搡她,並大聲加以訓斥。
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佳佳忍受了兩年,身體和心靈上終於負擔不了了,經常擠眼睛、努嘴巴、聳肩膀,胳膊腿還控製不住地亂動。她的班主任也向父母反映:“佳佳上課擠眉弄眼,還擺肩膀,經常突然尖叫,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
經過醫生的診斷,佳佳患的是抽動症,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才能康複。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要尊重孩子,可還是常常有很多父母忽視不尊重孩子後果的嚴重性,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當然有權決定他的一切,尤其是在念書和升學的問題上,父母更是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所做的都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將來。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們,在看完上麵這個故事之後,是不是會有很大的觸動呢?故事中的父母就因為不尊重孩子的真實想法,而是一廂情願地采取逼迫的手段強行讓孩子學習鋼琴,最終導致孩子在精神和心靈上不堪重負,進而誘發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