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兒子饒有興趣地聽完父親的“隱私”,父子間的距離似乎近了很多,這時父親對兒子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這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你有什麼煩惱和壓力,說出來,爸爸願意來幫你解決,因為你是我最愛的兒子。”
這時,孩子低下了頭。很顯然,孩子想把成績下滑的真正原因說出來,他在等待父親的反應。看到兒子的這一反應,父親笑著對他說:
“你有什麼問題?願意把具體情況說給我聽聽嗎?你希望爸爸幫你做什麼呢?”
於是,兒子給父親講起了他的故事。原來兒子在暗戀班裏的一個女孩子小利,小利知道後從此就不理睬兒子了——小利不願和他做“朋友”,兒子為此非常苦惱,常常在上課時精神恍惚,因此成績一落千丈。
為了進一步了解兒子內心的想法,父親說:“我理解你現在的心情,我也體驗過喜歡一個人而不被理睬的感受,但做朋友是兩方共同的願望,也許小利不願意與你做你所希望的那種好朋友呢?”
兒子聽了父親的話,急忙說:“我隻是想與她做好朋友,不是談戀愛。”兒子著急的表情告訴父親,他非常喜歡小利,但又不想在父親麵前承認,隻好以當好朋友為借口。父親沒有直接點破,而是說:“也許小利隻是想與你保持一種同學關係呢?就像你不能與其他所有同學都做好朋友一樣。”
兒子聽了父親的話,沒有立即反駁,反而開始沉思起來。父親知道,兒子覺得自己的話有道理。過了一會兒,父親說:“感情不能一廂情願,要把感情分成兩部分來處理,一是丟掉,一是珍藏。你覺得自己已經很成熟了嗎?你能確定將來的想法與現在還會一樣嗎?”
兒子默默地搖了搖頭。
看來,他已經在默默地接受父親的思想了。父親進一步說:“任何感情都是需要經的起推敲的,我覺得高中期的男女同學之間保持過分密切的交往是不合適的,更不宜談戀愛。”
父親輕易地就讓孩子說出了與小利交往的問題,但在談話中,父親從來沒說兒子是早戀,而是用“男女同學密切交往”這句話來代替。在交談中讓孩子慢慢地體會事情的對錯,當孩子悟出道理的時候,他自己會對父親說出內心的想法。
過了不久,兒子找到父親,說自己已經想通了,他還沒有真正的成熟起來,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搞好學習……
從那以後,孩子掃去了心理上的陰影,不僅僅在父母麵前又活潑開朗起來,而且成績又提高上來了。一家人又其樂融融了。
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學會和孩子交流,孩子能把自己心裏的事主動和父母說出,說明孩子對父母有很大的信任度,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融洽最直接的體現。
好孩子絕對不是嚴管出來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遇見像這樣的例子:
童童原先是一個品學兼優的男孩。在他五年級的時候,因一次撒謊,被媽媽重打了一頓。並且父母從那以後對童童要求就更加嚴格了。可令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撒謊的事卻變本加厲了。從五年級到現在的初二,三年來不僅時常撒謊,而且每次撒謊都是鎮定自如。一個星期天的中午,童童告訴媽媽下午要去老師家補習功課,但媽媽那天下午卻在街上遇見了那位老師。孩子根本沒有去老師家。晚上,在父母再三追問下,童童才告訴父母實情,原來他和班上的幾個男同學相約到新建成的遊樂場玩了。於是童童又挨了一次皮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