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好父母教育孩子不該有失誤(4)(1 / 3)

由於父母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就會以種種理由要挾父母。

溺愛的父母就隻好依從孩子,這樣使得在孩子麵前一點威信都沒有。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管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管不了”,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害怕孩子受委屈的父母是心軟而又無能的父母,他們的這份遷就使孩子在心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孩子在長大後就會變成打罵爸媽的逆子。

“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實際上它們的區別就在於,用理性的方式去愛是真正的愛,而完全用情感的愛去愛就是溺愛。用理性去愛,那麼你就應該知道如何去正確地實現你的愛,如果僅僅用情感去愛,那麼對孩子的溺愛往往弱化了孩子未來處世和做人的能力,孩子就隻能在你的溺愛中迷失方向。孩子目無尊長,其實質是教育者對孩子溺愛,它使孩子膽子大起來,心狠了起來。一個膽大心狠的孩子,就是對自己的親情,也會缺少一些尊重。因此,教育子女時就要使父母的心“狠”起來,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艱辛與困苦,這樣孩子才會更懂事。

正確溝通,孩子的心事不用猜

做父母的僅僅對孩子關心、理解是不夠的,要讓孩子與父母在情感上沒有障礙,父母還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可以這麼說,溝通可以使孩子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事,能消除藏在孩子心裏的隱患。不然的話,很多負麵的因素在孩子心裏得不到及時得排解,越積越多,不僅有害於孩子的成長,而且還會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解不開的死結。

不論父母是何等的開明,孩子在父母的麵前都會有一種防衛的心理。

這種防衛心理對於一個開明的父母來說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怕父母傷心、怕父母擔心、怕父母失望、怕父母生氣等,孩子這樣的“怕”多了,漸漸地就會和父母產生隔膜,這樣,父母與孩子就會產生矛盾。

有一個孩子在高中時成績在學校一直名列前茅,而就在要進入高三之前,孩子的成績居然落下十幾位。父母都很著急,特別是孩子的母親,看到孩子幾次考試都沒有好的改變,她恨不得動手扇孩子幾個耳光。本來孩子與父母總是和睦地相處,但因為孩子成績的滑落,使得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一下子緊張起來了。

孩子的父親感到,孩子成績的滑落,肯定會有原因,每當問及成績下滑的原因,從孩子逃避的眼神中,父親看出孩子的心裏有個不可告人的小秘密。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如實地說出成績滑落的原因,但是,孩子好像在這件事上對父母有很強的防備心理,從自己的成績下滑以後,孩子似乎不太願意和父母有太多的交流,孩子變了很多,這倒是讓父親最著急的地方。

父親想與兒子談談,讓孩子自己說出成績下滑的原因,把孩子的問題徹底弄清楚並解決掉。在一個周末,父子倆坐到了一起。父親先告訴孩子自己的“秘密”——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困惑和一些可笑的事,甚至與他媽媽戀愛的過程都說給孩子聽。他把自己的“隱私”說給兒子聽,目的是要打開兒子的心門,讓孩子也說出心事。要聽到孩子真實的想法,父母就要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和孩子溝通,通過疏導、教育讓孩子在心裏接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