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當官,是一個人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理想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展示自身抱負、施展個人才華、進而報效國家的重要平台,因而是許多人向往並為之奮鬥的一項光榮職業。
但是為官不僅是一種職務、一種權力,它同時是一項責任,一項使命,也是一門藝術。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朝這個方向發展。為官不僅要有政治操守,要有管理能力和從政技巧,同時機遇也不可或缺。
當今社會,商潮滾滾,物欲橫流,人們擁擠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官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沉渣泛起;公器私用、權力尋租、漁利獵色、腐化墮落……比比皆是。江澤民同誌曾告誡從政者“如果長期執政以後,我們的幹部喪失了當年奪取政權和建設初期那樣一種蓬勃朝氣,那樣一種昂揚銳氣,那樣一種浩然正氣,而變得明哲保身,事不關己,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那麼最後必然失去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曆史興亡的規律,古今中外,慨莫能外。”由此可見,為官者不僅要珍惜自己的職業,更要用好手中的權力,接受人民的監督,幹幹淨淨為國家和人民幹事。
古代聖賢之人,向來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三者之中,“修身”排在第一位,足以顯其重要程度。修身不僅僅包括苦讀、立誌、惜時、勤勉、仁教、寬容、節儉、自律等個人修養,而且包括社會交際的掌握,識別敵我的能力和防患未然的準備等等。
為官者要修身,是為了健全自己,健全自己是為了立身於社會。須知在世間法則上,往往是對外容易對內難,修身容易修心難,做官容易做人難,讀書容易明事難。“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為官者,如果連自己都約束不了,又怎能成功地影響別人,如果連一點小事都做不好,又怎能成就大業。
“任憑風浪起,就是不開船”。隻要修身有道,就能立身於百姓之中,獻身於事業之中,麵對異彩繽紛的大千世界,不管怎樣波詭雲譎、驚濤駭浪、都可以穩坐釣魚船。
第一節 做人與做官
“人品是為官者成事之基,立身之本。”“做人一世,做官一時。”做為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在群眾眼裏都是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有一個正確處理做人與做官的問題。“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踏踏實實做事”,乃民情所係,民心所向,是共產黨人從政為官的基本準則。
好人未必都做官,做官必定要好人
做官者做人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大凡有誌者,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不求賺大錢,但求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然而,要想成就人生的夢想,就要從學做人開始。誠然,我們不能斷言,做個好人未必都能成為好官,但我們可以斷言,當個好官必須首先做好人,正所謂做人不成功,做官難好官。
做人的標準很多,尤其是做好人的標準尤其多。從2500年前孔子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做人標準,到漢代開始至今仍被稱作傳統美德的“五常之德”——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再到毛澤東同誌提出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以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標準等。這無疑都是做好人至高無上的境界。但實際中,大多數人都難以企及,也隻有白求恩、焦裕祿、孔繁森等人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
實質上,季羨林先生關於“好人”的標準是很值得讚成的,他說:“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是好人。”達到這個標準已是十分難得的好人了。這是因為不企望回報的助人者是真正的道德者,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先替別人著想,能伸出援助之手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考慮別人多一點,考慮自己少一點,比起那些在別人需要幫助時漠然視之的人要道德得多,高尚得多。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我來說,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可見,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多的人,實屬難能可貴之人。
做好人是為官者的起碼標準和底線。領導幹部是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和管理者,在新時期的社會道德建設中處於特殊地位,其“職業道德”水準具有明顯的示範效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從政者如果自身不正,形象很差,就不可能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權威令人畏,使人不敢違,而領導幹部人格的力量更令人敬。它應該具備以下方麵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