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為官之本惟立身(1)(2 / 3)

一、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為官者的立身之本,從政之魂,是信仰建設的頂層設計。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一天起,就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指導下,把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確定為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奮鬥目標,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確立了為之不懈奮鬥的堅定信念。

我們中華民族曆來是信仰充實的民族,是崇尚理想信念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形成了許多令人敬佩的理想信念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人窮誌不短”的思想;孔子的“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文天祥的“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陸遊的“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還有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體現了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精髓,構成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基礎。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有誌之士為其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奮鬥終生。

當年賀龍元帥,從投身革命到新中國成立,賀氏家族中的烈士就有2050人。當年賀龍率軍起義之後,敵人出於對賀龍的仇恨,對其家鄉進行了瘋狂的燒殺屠戮。在“誅滅賀龍九族,雞犬不留”的叫囂聲中,“鏟共義勇隊”和“清鄉隊”所到之處十室九空,賀氏族人僅一次就被殺戮180多人。然而,對這些情況,賀龍元帥卻認為,滿門英烈都是為國家而獻身,那是戰爭和革命事業的需要,不必提及。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然而,在經濟社會轉型中,我們一些領導幹部卻經不起執政和改革的考驗,信仰缺失和價值觀的劇變,使他們背離了黨的宗旨,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為謀取私利不惜挖地三尺,嚴重玷汙了黨旗,敗壞了黨風,損害了黨的形象,最終在千夫所指之下,受到法律的嚴懲,成為曆史罪人。相比之下,偉大與渺小,崇高與卑劣,奉獻與貪婪,是如此的經渭分明,黑白兩見。

這一切都說明,一個人,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缺什麼不能缺信仰。人的生活中,金錢是重要的,但僅有金錢是不行的,崇尚拜金主義同樣也會讓人墮落。金錢的泛濫能使信仰沉睡,官場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市場的失信能使社會畸變。堅守理想信念,同一切腐朽低俗的東西作鬥爭,是我們黨義不容辭的責任,每個黨員幹部當為之努力。

二、道德情操

人生以德為本,為官更要重德。《左傳》中說:“德,國家之基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人有德,可以福蔭家人;為官有德,則不僅可以造福一方,而且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風氣。

好的官德有多方麵德行,最主要的,一是好官要有好品行。好的品行,從根本上講,是通過內在的自律,來強化自身的道德良知,以逐步養成道德的責任感和評判力,核心是為政勤廉,甘做人民的公仆。過去做官與發財連在一起,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而當年吉鴻昌將軍將其父親的遺囑“作官即不許發財”的名言,親筆書寫,燒製在瓷碗上,分贈給部下,體現出一種可貴的“官德意識”。曾有一位老幹部在位時很有政績,深得人心,離休十年後重回單位時,來看望的人絡繹不絕,動人場麵猶如“孟嚐君就國於薛”,他感慨地說:“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在位時,一定要為群眾多辦好事,多辦實事,這是最好的官德。”二是好官要盡好責任。為官一任,重在“責任”二字。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都會把權力的每一次運用,當作在盡自己的一份責任,都會把責任的每一次承擔當作為社會盡職的最大快樂。《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縣委書記穀文昌》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委書記,雖然去世了30多年,但他的名字卻一直銘刻在人民心中,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泯滅,也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淡忘。然而,“政聲人去後,豐碑留人間”,矗立在茫茫林海中的“穀文昌同誌萬古長青”的豐碑和全縣4萬多人捐資為其建造的半身雕像毅然屹立在東山大地。每到清明時節,全縣男女老幼都會不約而同地雲集到穀文昌的墓前,“先敬穀公,再敬天公”,表達了人民的深深思念。他和全縣人民創造的業績,至今在東山大地上閃耀著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