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講,領導幹部的官德,就是幹好事、辦實事、抓難事、管壞事,就是讓人民群眾富起來,讓社會風氣好起來。隻有這樣,才能上不愧於黨,下不愧於百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勤勤懇懇幹事,以自己人格道德的力量感召人、影響人、帶動人,從而成就自己一份可貴的事業和人生的輝煌。
三、誠實守信
誠實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鄙棄虛偽,實事求是;守信指恪守信約,履行諾言,說到做到,言而有信。誠實守信,主要指一個人做人處事要講誠信、講信譽、敢擔當。誠信乃做人之本,成事之基。
“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這是古代詩人王安石的名句。自古就有“誠信守國,失信敗政”之醒世警言。因此,信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信是共產黨人的最大定力。民無信不立,這是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經典,也是奮鬥90多年的中國共產黨人贏得全中國信賴、全世界尊重的根基。
對一個人而言,誠實守信會換來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會得到人們的幫助和支持。漢朝的季布,正是由於他的“一諾千金”,才得到舊日朋友的拚死保護,在漢高祖劉邦的懸賞捉拿下幸免於禍。而不講誠信,就會被他人鄙棄甚至拋棄。《鬱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說的是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落水,他許賞百金求救,但被救後不認賬隻給10兩金子。不料想後來那商人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被他騙過的人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狼來了”的故事也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正如此,古語才有“人無信不立,君子養心莫善於誠”的感慨。
對一個國家而言,統治者以誠信對待臣民,國家就興盛,反之,國家就會敗亡,所謂“誠信守國,失信敗政”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在統一中國後,請丘處機講治國養身之道,丘處機說:“治國之道,在於誠信愛民;養身之道,在於清心寡欲。”這個誠信愛民在封建社會指忠於君主,熱愛臣民;在今天指忠於黨,熱愛人民;這個清心寡欲,在封建社會講就是不占不貪,清正廉明;在今天講就是嚴於律己,廉潔從政。幾千年前,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問政時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者何先,去兵,二者何先,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是說:坐吃山空,食再多也會被吃空;一盤散沙,兵再強也會潰散。民之有信,缺食,可努力豐衣足食;弱兵,可逐步富國強兵。所以,“民信”乃國家強盛的第一要件。
對一個領導者來說,誠實守信更為重要。為政者是普通老百姓的管理者,是國家統治力的執行者。為政者是否誠實守信,直接關係到能否凝聚民心,關係到國家政策的貫徹落實。每一個黨的領導幹部都要以誠實守信為準則,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光明磊落,坦誠待人;做到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實事求是,講求實效;做到與人為善,成人之美,濟人所難,助人為樂;做到言必信,信必果,話出算數,辦事紮實,讓人瞧得起,信得過。民無信不立,對領導幹部而言,就是讓人民信,讓人民立。
有一篇當下小文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父親跟兒子在戶外活動,兒子爬上了牆頭想往下跳,讓父親在下麵接住他,當準備跳下來時,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富翁和兒子同樣的情況。富翁的兒子爬上牆頭往下跳,富翁張開雙臂在下麵等著接住兒子。可是當他的兒子跳下去的時候,富翁卻閃身躲開了,兒子重重摔在地上,一邊哭一邊困惑地看著父親。這時,富翁對兒子說:“我讓你摔這跤,是為了讓你上到一課:這個世界上連父親有時也未必信得過,何況是其他陌生人!”
講完這個故事,父親伸出雙臂對兒子說:“來,跳下來吧,我會接住你。”這時,兒子的心已經不安起來,那個故事使他對人性產生了懷疑和恐懼。可是在父親的連聲催促下,兒子還是咬咬牙閉上眼睛跳了下去。他以為自己會摔在地上,但他睜開眼的時候卻發現自己躺在父親的懷裏。父親對他說道:“我也讓你學到一課:有時連陌生人你也可以相信,何況是你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