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是為人之道,是一種生活態度,用老子所說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的觀點衡量,清心的層次遠在德、仁、義之上。它是人生修煉達到神聖功化之後,在生活道路上的反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清心中孕育著童真,孕育著活力,孕育著快樂。
可是,現實的社會生活往往誘導人們,尤其是對一些領導幹部從各個方麵,以各種方式破壞著心神的清靜。如對物欲的追求,對虛名的期望,對權力的奢求等等,把平靜健康歡樂的生活攪的一塌糊塗。當然,清心不是沒有欲望。屬於我的,自然要取;不屬於我的,即使是千金、萬金也不為其所動。這就是清心,這就是平淡。安於清心平淡的生活,並能以平淡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繁華和誘惑,讓自己的靈魂安然自在,這樣的人,於自己,就像彩雲一樣的飄逸;於他人,就像湖泊一樣的寧靜。這就是一種清心的境界。
一個人要達到清心的境界,就要做到心胸曠達,寧靜致遠。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句警語: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這話告誡人們,寧可做一個順應世事、安分守已的平庸憨愚之人,也不要去做一個欺世盜名的所謂英雄豪傑。
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導者,大都希望活得轟轟烈烈,希望成為出人頭地的英雄,誰也不想做一個平庸之輩。然而,如果這轟轟烈烈的英雄是采取欺世盜名的手段獲得的,那麼,不如不要,不如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平庸之人更有意義。
其實,在茫茫大千世界裏,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安於平凡是最難做到的,安於平凡是真正的英雄。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盼望自己能頂天立地,成為英雄豪傑,可是往往到了最後才發現,自己也不過是社會中平凡的一分子。即使是那些自命不凡的大人物,與人民的事業相比,也不過是一粒沙子。
當然,一個人在遭遇磨難的時候,如果他不倒下,那麼,他就會變得更加堅強。他的潛能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走向成功的道路。然而,一個人成功之後,金錢、名譽、地位以及朋友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此時如果把握不好自己,不僅不知不覺地消耗著精力和時間,而且會使才能在世俗的包圍中漸漸消蝕,再加上不能正確對待成功後的名譽、地位、金錢,便很快陷入欲望的黑洞之中,最終招致禍殃。正所謂“成名窮苦日,敗事得誌時”,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
對此,一個人如能做到平凡,就是偉大,與其轟轟烈烈地折騰一陣子,不如平平凡凡過一世;與其追逐名利身心憔悴,不如放下貪婪之心坦然生活;與其做個呼風喚雨、力能扛鼎的人,不如做個順應世事、安分守己的人。這並不是阻止大家去追求、去抗爭,而是提醒人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顆安分之心,平常之心。
隨時安分便是安樂,過分看重利益的人,免不了要有大的破費;財富積累越多的人,其丟失得也會越多。隻有對利益有所滿足的人,才會生活的自由自在,免於卑躬屈膝;隻有不追逐身外之利的人,才會立身長久、享盡天年。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有的人喜歡不切實踐地將自己與別人相比,結果“人比人,氣死人”,越比越是灰心喪氣。這種消極的比照,無異於自陷圇圄,自尋煩惱。凡事要麵對現實,從實際出發。力所不及,“莫施於己”,以樂觀快活的態度處世,才能生活得更快樂。
“坐看庭前花開花落,閑望天空雲卷雲舒”,說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境界。生於當今競爭的時代,生存壓力,憂寒畏饑,宦海浮沉,商場硝煙,無不驚心動魄,心境的苦與樂可想而知。這就需要從主觀上去營造好的心境,減少身心的負荷。
“淡泊以明誌”,在今天各種誘惑紛至踏來的社會,仍不失其積極意義。有時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免卻了好多塵世理不清的煩惱與騷擾。所謂“進亦憂,退也憂”,說得就是一種負責任的心理負擔,實際上,也隻有有了好的心境後才能“達到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同時,對於生活中的不如意要看得破,撤得開。古人陶淵明辭官到農村生活了幾十年,親自下地耕作,生活雖然貧窮,但和淳樸、善良的鄉民們在一起,他感到心情愉快,他在自己的詩裏以真摯的感情,描寫了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