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宅十餘畝,榆柳蔭後簷。
草屋八九間,桃李羅堂前。
一位老農問陶淵明,為什麼有官不做,要到農村穿破衣爛衫,住茅草屋子?他回答:“我不願和上層人物同流合汙,不能做違背自己心願的事。”陶淵明安於清貧,活出了人的氣節,活出了人的骨氣,也活出了人的本真。雖然他晚年生活很困苦,但對自己的選擇從不後悔。就是在這種艱苦的困境下,他寫出名作《桃花源記》,構想了一個人人得溫飽、沒有戰爭、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表達了他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也充分顯示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逃遁現實,隱居山林,飄然世外,隻是陶淵明的理想,現實社會不存在那種沒有紛爭又和和美美的桃花源。惟有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順應自然,營造好心境,才能於身心健康有益,於社會發展有益。
為官處事中,有許多東西是需要我們善於忘記的。
一曰忘掉名利。名利是領導者一生中伴隨的東西。但是,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整天冥思苦想、斤斤計較,那麼就永遠擺脫不了煩惱,永遠得不到身邊真正的瀟灑和快樂。隻有忘掉名利,才能活得輕鬆。
二曰忘掉憤恨。氣憤發怒,是人們常有的一種情緒。尤其身為領導者,一生氣就怒發衝冠,氣血堵塞,血壓升高,甚至氣絕身亡。因此,遇到氣憤之事,要耐得住、想得開、忘得掉。如果一個人頭腦中種下仇恨的種子,就會老想著複仇,鬧得一生不得安寧。實際“誰笑到最後”才是複仇的最有力的武器。
三曰忘掉憂傷。多愁善感多疾病,“林黛玉式”的人物就是如此。當然,也有人會因不知足而不知止,產生愁怨來。不管怎樣,忘掉生活中的憂愁和悲傷,讓快樂的心情占據自己思維的空間,無疑對己對他人都是一件大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四曰忘掉疾病。凡是生病的人,大多會被憂慮的情緒困擾而不能自拔。其實,麵對疾病,如果泰然處之,樂觀地生活、工作、學習,忘掉自己所患有的疾病,反而會更容易治愈。
寬容大度的胸襟,可以使人永遠快樂,聰明糊塗的健忘,會嚐到生活的無窮樂趣。
守住為官的底線
做任何事都要有底線。底線是做人的基石,是處事的起碼準則,也是一個人立身安命、維護尊嚴的法寶。
民間有個傳說,木匠的鼻祖魯班,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研究,終於研製了一個有生命力的木頭人幫自己幹活。那木頭人幹起活來,認真投入,一點也不知道疲倦。這件奇事,讓早已棄師而去的徒弟王恩知道了,王恩便想方設法,偷偷地丈量了師傅的木人,然後依樣畫葫蘆地做了一個,可他製作的木人,無論怎麼擺弄也不會動。無奈,隻好硬著頭皮請教師傅。魯班聽完王恩的來意後,問道:“你尺寸都量對了嗎?”“量對了。”“量頭了嗎?”“量過了。”“量腳了嗎?”“量過了。”“那你大概是沒有量(良)心吧?”“師傅說對了,我沒有量心。”魯班沉下臉來,厲聲喝道:“王恩,沒有良心的東西,你這樣怎麼能幹成大事呢?”
良心,就是做人最起碼的底線,對為官者來說,它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麵。思想上的底線,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線,即誠實、善良;法律的底線,即奉公、守法。底線就像一道坎。守住底線,就是守住良心,就是確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範疇內。反之,越出底線,就是違背了良心,就是在道德和法律不允許的範圍內,思想蛻變,道德的淪喪,甚至是違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