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戰亂中的顛沛流離(1 / 2)

北宋初期,出了一位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隻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製定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趙普。

趙普的曾祖父名叫趙冀,做過三河(今河北省三河縣)縣令,宋初追贈吳國公。趙普的祖父名叫趙全寶,做過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南)司馬,宋初追贈趙國公。趙冀和趙全寶,大致是生活在唐朝末年。

趙普的父親趙迥,任過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司馬,宋初追贈齊國公。趙迥主要生活在五代時期,大約在北宋建立以前,即已死去,所以宋代史籍中沒有留下關於他的記載。趙普的母親段氏,宋初仍健在,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八記載,段氏死於乾德五年(967年)十二月,趙迥夫婦死後,都埋葬在洛陽。

趙普的三代祖先,都是小官吏,所以,他可說是出身於小吏世家。小吏之家,自然是比較寒微的下層人家。因此,趙普在晚年所上的《求致仕第一表》中說:“臣比乏宏才,且非世胄”;在《讓西京留守表》中說:“臣出自孤寒,本非俊傑。”趙普“少習吏事”,早年讀書不多,都與他的這種家庭出身有關係。

趙普是幽州薊縣人,五代的薊縣城,在今天北京城的西南。

唐末藩鎮割據,幽州盧龍軍是著名的河北三鎮之一,治所在薊縣。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幽州被軍閥劉仁恭控製。五代初年,北方主要是後梁朱全忠與晉王李克用兩大軍事集團爭戰不息。交戰的戰場,主要在梁、晉相接的河北平原上,幽州是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起初,劉仁恭依附後梁,保持割據狀態。不久,劉仁恭父子相殘,兵戎相見,其子守光得勝,仁恭被囚禁起來,守光自稱節度使。後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自稱皇帝,在幽州建立大燕國。乾化二年(912年),晉王李存勖(當時李克用已死,其子存勖繼位)從河東出兵,派大將周德威率軍攻打劉守光,企圖控製幽州,從北麵包圍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周德威攻滅大燕國,俘虜了劉守光、劉仁恭及其全家。至此,幽州便被晉王李存勖控製,成為晉軍南下的基地。不久,李存勖又控製了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與後梁軍隊在河北展開了拉鋸戰。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終於率軍攻滅了後梁政權,統一了中原,建立起後唐政權。李存勖成了唐莊宗。

就在李存勖滅梁的前一年———後梁龍德二年(922年),當時晉王李存勖仍用唐哀帝年號,稱天祐十九年,七月,趙普出生在李存勖控製下的幽州薊縣的一個小吏之家。

趙普出生後的第二年,後唐雖已統一中原,但幽州一帶並不安寧。原來,周德威攻滅大燕後,被任命為節度使,鎮守幽州,周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之險,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契丹又進而攻陷了營(今遼寧省朝陽市)、平(今河北省盧龍縣)二州,於是,“幽、薊之人,歲苦寇鈔”。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晉王李存勖天祐十四年,契丹軍在契丹主耶律阿保機統率下,由晉王李存勖的叛將盧文進引路,南下攻破新州(今河北省涿鹿縣)。李存勖派周德威領兵前去救援,被契丹打得大敗,逃回幽州。契丹軍乘勝追擊,圍攻幽州一百多天。“幽、薊之間,虜騎遍野山穀,所得漢人,以長繩連頭,係之於木。”幽州城內,“軍民困弊,上下恐懼”。李存勖得報,派李嗣源(即後來的唐明宗)等人率大軍救援,其中步騎達七萬之眾。李嗣源率軍連敗契丹軍,方才解了幽州之圍。周德威見到救援諸將,握手流涕。就在趙普出生的前一年,即後梁龍德元年(921年,天祐十八年)十二月,阿保機又傾塞入寇,圍攻幽州,攻破涿州(今河北省涿縣),進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警報傳到李存勖所在的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行營,晉軍正與後梁軍隊苦戰,聞訊,“軍中鹹恐”。

李存勖親率鐵騎五千,從鎮州出發禦敵。至新樂(今河北省新樂縣東北),遇到契丹軍前鋒,擊敗之。至望都(今河北省望都縣),為阿保機率軍包圍,於是發生激戰。李存勖身先士卒,多次衝入敵陣,部將李嗣昭躍馬奮擊,才擊潰契丹軍。當時,大雪平地五尺,“野無所掠,馬無芻草,凍死者相望於路”。阿保機引軍北返。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趙普4歲時,阿保機率軍攻打遼東(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地區)的渤海國,命令禿餒、盧文進率軍進據營、平等州,騷擾幽、薊(今天津市薊縣)一帶。二月,後唐以趙德鈞任節度使,鎮守幽州。趙德鈞在鹽溝置良鄉縣,又於幽州東麵五十裏處築城,都駐紮了軍隊,以防契丹。此後,幽州一帶的安全,才有了一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