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趙普7歲時,義武軍(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節度使王都於四月據定州反抗後唐政府,並向契丹求援。五月,契丹派遣禿餒率領五千騎救援王都,被後唐大將王晏球率軍擊敗。七月,契丹又派惕隱率七千騎救援定州,王晏球又率軍在唐河(河名,流過定州)北大敗契丹軍,惕隱率殘兵逃回,趙德鈞伏兵於要路,生擒惕隱等首領五十餘人。天成四年(929年)正月,後唐軍隊攻克定州,平定王都之亂,禿餒等人都被捕獲斬首。此時,趙德鈞又在幽州東麵設置三河縣,防禦契丹入侵。“由是幽、薊之人,始得耕收,而輸餉可通。”契丹經王都之亂的挫折後,也數年未來擾邊,幽州一帶,獲得了暫時的安寧。
趙普出生後直到8歲,幽州一帶一直處於契丹的不斷侵擾之中,幽州城也曾受到威脅,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靈上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契丹的侵擾,稍見減少,而軍閥的混戰,卻有增無減,幽州仍然不能避免戰亂之苦。
後唐末帝清泰一年(936年),趙普15歲。就在這一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甘當兒皇帝,投靠契丹,引契丹軍南下,幫助他實現當皇帝的願望。後唐末帝派遣趙德鈞父子率大軍前去抵禦,趙德鈞卻心懷異誌,私通契丹,與石敬瑭爭當兒皇帝。其事不成,趙德鈞父子所率大軍潰散,趙德鈞父子遂投降契丹,契丹軍隊進占幽州一帶。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攻滅了後唐政權,建立起後晉政權,終於當上了兒皇帝。為答謝契丹的支持,石敬瑭把包括幽州在內的燕雲十六州之地,割讓給契丹,以作酬勞。在這兵荒馬亂之際,趙普的父親趙迥,不願受契丹統治,遂率領全族南遷,來到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居住下來。
常山一帶是古代趙國的地方。常山風俗,質厚少文,性多敦厚。趙普一家在常山大約居住了六年多。趙普沉厚寡言,常山豪族魏氏很賞識並看重他,把女兒嫁給了他。這就是他的第一位夫人魏氏,她使趙普很早便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942年)十二月,駐在常山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舉兵反抗後晉朝廷。後晉高祖石敬瑭派杜重威率大軍前去鎮壓,在天福七年(943年)正月擒殺安重榮。兩軍交戰,常山一帶成為戰場,再罹戰亂之苦。趙迥本為躲避戰亂南遷常山,不料又遇戰火,哪堪忍受,於是再度舉家南遷,到洛陽長住下去。這一年,趙普21歲,帶著他的妻子魏氏,隨父親遷到了洛陽。趙普家族的其他人,除他家以外,並沒有南遷,而是留居在常山。
趙普出生在“戰鬥不息,生民塗地”的五代初期,青少年時代生活在幽州,就飽嚐了契丹侵擾的驚恐和災難。後來遷徙到常山,仍沒有能夠逃離戰亂之苦,以至再遷到洛陽。趙普在動亂中成長起來,又經曆過顛沛流離之苦,對於戰亂帶給民間的苦難,有著親身的體驗,對於藩鎮割據混戰和契丹侵擾的危害,有著實際的體會和認識。因此,他對於人民要求擺脫戰亂、實現統一和安定的強烈願望,多少有所了解。這對於趙普政治思想的形成,治國措施的製定施行,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頻仍的戰亂,數度的遷徙,使趙普沒有能夠讀到多少經史書籍,學識不博。雖然他自稱“吾本書生”,但是學術水平與文學水平都不高,所以宋代史籍說他“初無學術”,“不以文稱”。所謂“學術”,主要是指對以儒家經典為主的古代書籍的學習、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即書本知識;所謂“文”,指文學水平,即寫詩作文的能力。趙普早年的書本知識是不足的,他的文學水平則一直不高。然而,趙普出身於小吏世家,他的祖上三代都是小官吏。在家庭影響下,耳聞目染,他從小便得以學習吏事,逐步熟悉了官府處理具體行政事務的方法,學會了如何解決實際的問題,具備了從政治國的知識和能力,為他日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基礎。
燕趙之地,自古以來,多慷慨悲歌之士,幽燕之俗,勁勇而沉靜,多才力。在這樣的風俗影響中成長起來的趙普,逐漸形成了沉厚寡言、胸懷大誌、以天下事為己任、多謀善斷的性格,又通曉吏道,具有治國從政的能力,一有適當的時機,便能夠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了。